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叶民乐
[导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应构建劳动教育模式实现实践教育的目标。良好的劳动教育模式能够实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即培养了劳动意识又受到了良好教育,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本文针对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开展了研究。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构建模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教学思想存在“重智轻体”的现象,使学生缺乏劳动思想意识,导致自理能力较差。虽然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理论,但是因为缺乏劳动,而影响了身体健康及道德品质,使学生全面性发展的质量受到了限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具备劳动意识。因此,应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构建劳动教育模式,解决当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构建劳动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新劳动教育理念的落实
         我国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元素,使我国教育处于不断发展、不断改善的趋势中。当下,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勤于劳动”的道德品质培养。因此,教育改革针对此问题创新了劳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性的发展[1]。
         (二)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教学活动与劳动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构建劳动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理解劳动对自身的重要性,并且在劳动过程中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而在形成劳动习惯的同时丰富了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实现了劳动与教学相结合、学生全面性发展的要求。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构建劳动教育模式的有效方式
         (一)转变劳动教育理念
         劳动教育模式应与时俱进,需要根据当下人才标准、教育要求转变劳动教育理念,才能实现劳动教育质量与效率有效提升。在构建劳动教育模式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实践为核心,并且注重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融入,从而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只培养了实践能力,还具备教育意义。
         (二)合理化教学设计
         构建劳动教育模式的质量与教学设计质量密切相关,需要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合理化设计教学。当下人才的标准是创新、复合型人才,不只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知识能力、实践能力,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创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与当下人才标准相一致,因此,需要合理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教育过程,促进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学习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中的《早餐的学问》一课时,教师应设计如下教学过程:首先,制定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如悬念式问题策略、美食欣赏策略等。其次,融入教育,教师可以设计实践主题“如何健康地搭配早餐”,并以此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健康早餐”的含义,教师可将网络中搜索的“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使学生明确食物对自身健康的影响。最后,劳动实践环节。教师向学生布置调查作业,观察父母早餐的制作并与之沟通“怎样做早餐更健康?并亲自为父母制作一份早餐,并将制作过程录制下来。”此教学设计实现了劳动过程中融入有效的教育,达到了劳动教育模式构建中的劳动中融入教育的要求。
         (三)形成劳动教育常态化
         构建劳动教育模式时,应使劳动教育常态化,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具备劳动的意识,形成劳动习惯,并且在劳动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使小学生稳定地成长。综合实践课程中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需要教师将“勤于劳动促进目标达成”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不断被“劳动”观念所感染,形成劳动习惯[2]。
         例如,在学习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中的《过节》一课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应在将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勤于劳动”的理念,比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式策略中:“回想一下你们最喜欢过的节日中,你和父母、家人开展了哪些劳动,使你们在节日中最快乐?”引导学生思考劳动过程;实践过程融入劳动教育中,教师实施开放式实践策略:“让学生根据节日特点设计家庭环境布置,并在家中实践后拍摄视频展示成果,还要写出‘劳动感言’。”将劳动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实现劳动教育模式有效构建。
         (四)重视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衔接
         课堂开展的实践活动只能局限于学校、课堂、家庭中,使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产生了局限性。因此,需要重视社会教育资源的融入,将社会教育资源与综合实践课程有效结合,从而突破劳动教育的局限、拓展学生知识及视野,使劳动教育质量有效提升。
         例如,综合实践课教师应时时了解当下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再将发生的事件与综合实践课程相联系,在拓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知识,并且通过劳动中融入的教育内容,使劳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比如,在学习粤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中的《可怕的“白色污染”》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搜集大街小巷存在的“白色污染”相关视频并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并实施“上下学途中拾起道路中存在的‘白色污染’并扔于垃圾桶内”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即明确了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又了解了清洁工人的辛苦劳动,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形成,应高度重视,并且需要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思想,将更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策略融入教学中,使劳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章振乐.杭州市富春七小:新劳动教育课程学习的探索[J].中国德育.2019,(06):32-33.
[2]夏鹏翔,崔露涵,侯捷菲.论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方向[J].中国德育.2019,(13):2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