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床研究表明,体质好的人感染疫病,会因疫病致死的概率要远低于体质差的人。因此抵御“新冠病毒”肺炎,除了做好个人防护之外,还要提高免疫力,只有在继续重视个人防护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才能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而小学体育是一门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关注学生健康,支持抗疫工作是我们作为小学体育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体育 学生健康 抗疫措施
2020年春节,疫情突然来袭,大部分的人都陷入唯恐被感染的恐慌之中。大量的抗疫措施纷纷出来。而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关注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减少小学生的患病几率是抗疫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环节。但从目前来看,当下小学生的卫生常识匮乏,身体素质并不高,要想从根本上减少小学生的患病概率,我们就必须要在加强防疫知识宣传的同时,以有效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加强体质锻炼,增强小学生们的体质健康。而作为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作为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首要责任人,我们到底该如何关注学生健康助力抗疫难关的攻克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得出了如下措施——
1、优化宣传手段,宣传防疫知识
向学生宣传防疫知识是我们而每一位教师都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当学生们掌握了充足的防疫知识时,学生们才能有效的规避病毒陷阱,远离患病危机。而小学生是一群活泼好动、不喜说教的群体,要在小学生之间宣传抗议知识,机械的采取持续播放防疫宣传录音的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这一则是因为,原则性的内容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可能会理解不了,二则是因为防疫原则是针对大多数人制定的,并不是十分的切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要想让小学生掌握丰富的防疫知识,我们就不妨以新奇有效、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的防疫知识宣传方法。
例如:在本次抗疫行动推进过程,我校积极配合国家工作,组织体育教师们研磨抗疫举措并以组织视频会议的方式商讨制定出了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的防疫措施。之后,各位教师们各显己能,形成多套形式各异的防疫知识宣传方案。如,根据防疫措施编写的顺口溜、该填的流行歌曲、绘制的抗疫宣传图画、制作的防疫知识微课视频等等。这些防疫知识教学资源的丰富,有效的增强了防疫知识宣传的价值,让防疫知识真正的被小学生们所吸收重视。
2、关照学生实际,推荐训练方案
防疫除了要做好防疫知识宣传工作之外,还要做好身体健康素质提升工作。为了减少交叉感染,大部分的人都被迫居家,出现了“不出门就是做贡献”的观点。而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群体,让他们宅在家中,势必会感到无聊空洞。
这就为学生进行居家锻炼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在小学体育网络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们实际给学生们提供合理的训练方案,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们缓解因“无聊”而产生的烦闷情绪,有效提升居家抗疫活动的价值。
例如:在本次抗疫行动过程中,我校组织教师利用微信、电话等手段对各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然后根据学生们的家庭实际情况、健康状况制定了适宜的教学方案。如,对于家庭条件较好、家中有家用体育器械的同学,我们给学生制定了器械活动计划;对现居农村、家中有小院子的同学,我们制定了晨跑计划、花式跳绳计划等;而对于居住单元楼,且家中无家用体育器材的学生,我们则选择了体操类、武术类视频教学方式。
这些训练方式的制定,既切合了小学生的教学实际情况,也发展了学生们的自主训练热情,让小学生更合理的规划了在家抗疫时间,在积极的锻炼中增强了自身的体质,提升了自身的免疫力。
3、力促家校合作,确保计划实行
抗疫期间是孩子与家长相处最多的时间,受疫情的影响,年假延迟,家长们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督促孩子。基于这一教学优势,我校实施了家校合作教学计划,学校提供教学资源、教学视频,家长反馈学生训练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
例如:在“体操组”教学过程中,我先以网络教学平台展示体操动作视频,然后鼓励学生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完成。在学生做操期间,家长需要用手机拍摄相关照片或视频,并利用微信交流群发给教师。教师则会在第一时间对视频或图片内容进行专业性点评,给予学生及时的训练指导。这样以来,既有力的增强了亲子间的情感,维护了亲子关系,而且也确保了学生在家训练的专业性,助力了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计划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防疫是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疫情的防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支持与努力。作为小学体育教师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和岗位优势,以有效的防疫知识宣传方式,助力学生防疫安全意识的提升,以有效的体育训练引导措施提升小学生动 身体健康素质。这不仅是全面配合国家抗疫行动,发扬人民教师的职业精神的需要,也是增强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助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熊怡妮.基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优化设计[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3):128-129+131.
[2]刘梦.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6):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