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语言魅力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杨福仙
[导读] 课堂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

         摘要:课堂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小学教师应加强重视自身语言修养,使课堂语言规范通俗化、真诚情感化、幽默风趣化,从而展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字:小学;道德与法治;语言魅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道德能力,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过程,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及其重要的角色。恰当动人的课堂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扣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低、课堂沉闷乏味等问题,其中教师课堂语言缺乏魅力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教师课堂讲解的语言生硬僵化,缺乏教学情趣,学生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兴致。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高教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课堂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增强教学效果。
         一、语言规范通俗化,让教学内容易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社会经验较少,知识面较窄,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课本中涵盖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感到抽象,与他们的生活距离较远,从而难以理解。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让语言“接地气”,与学生“说人话”,更需要教师能用规范通俗的语言阐述理论,力求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深邃的理论还原成走心的、学生能听懂的话语,使小学生爱听、想听、愿听,让道德与法治的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与社会同步,与现实相连,向学生说“实话”,培养学生真实的人格品行,教师以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小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讲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话”,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说“人话”。当代小学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教师的授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现实生活,在教学中要让教学语言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论讲明、讲透,有效解决学生的迷茫与困惑,用理论的力量让学生信服,并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实践的学习兴趣。
         二、语言真诚情感化,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不仅仅是教师道德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学生传递智慧和传递关爱的重要手段。有情感的语言在给予学生教育和指导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激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对学生的思想倾向、三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式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以关切的话语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真诚的教学语言奏出动听的乐章。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理论与对象之间的共鸣,最大程度地促进师生在教学中实现视域融合、观念共享和有效互动。如果教师上课只专注自己对高深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更不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那么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无法承担对小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培育责任的。所以,教师在上课时教师要在情感上放低姿态,以知心朋友、可敬长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对话,用真诚、亲切的话语与学生交流,合理运用激励性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营造师生和谐相处的情感氛围,让教学在情感的沟通与心灵的互动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拉拉手,交朋友》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同学,消除同学之间的陌生感,掌握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适应环境。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组成一组,以充满激情的语言与姿态创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先通过拉手然后进行自我介绍,并不断重新组队,让学生互相认识。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生生之间的探讨启发,从而建立一个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双向沟通的互动体系,不仅让学生不再胆怯,积极思维,内化知识,也激发了课堂活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语言幽默风趣化,有效提高课堂魅力
         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是调节学生情绪的“兴奋剂”,可以驱散学生的疲倦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觉得学习有趣,精神振奋。例如,在课堂上发现气氛很沉闷,学生上课无精打采,这时老师可以这样说:“现在还没到冬天,好像有部分同学开始冬眠了”。学生一听到老师巧妙幽默的语言,会心一笑,精神为之一振,开始集中注意力上课。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只能集中10-15分钟左右,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更好地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导入新课或在讲解某个问题时,引用一则与要讲解的内容相关的幽默的故事或笑话,常常会让学生在引起笑声之后受到某种启迪,领悟到某些意味深长的道理。同时,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也是师生关系的“粘合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恰当地运用幽默的课堂语言可以拉近师生关系,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一定程度填平师生之间的“代沟”,让学生更愿意与老师互动,融洽师生关系。
         幽默感是教师才智与人格魅力的自然流露,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教师热爱生活和机智风趣的表现,它要求教师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教师应提高文化素养,乐观面对生活,同时要深入理解教材,收集相关的幽默素材,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但在课堂上幽默风趣的语言不能滥用,沙士比亚说:“幽默是智慧的体现。”过度的使用甚至会起反作用,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适当、恰当、有分寸地使用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语言不仅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语言的规范通俗化、真诚情感化、幽默风趣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平等交流,实现师生情感共鸣,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魅力,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勇灵.“四力齐发”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魅力[J].教育观察,2020,9(06):9-10+19.
         [2]熊红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语言魅力研究[D]:广州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