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上幼儿园了以后,主要的交往对象从家长转变为同伴和教师,幼儿年纪还小,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也有待加强。当幼儿在幼儿园遇到问题,不能自己解决的时候,就会出现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林菁,张慧.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应对策略 [J].幼儿教育研究,2020,(1).]
关键词:幼儿 教师 告状行为
不同年龄段的告状行为不同,大班相对于小班中班又有不同,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的过渡阶段,且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比小班要好很多,但是处理人际交往的问题还是无法独立解决,所以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则是更多出现。
一、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种类
通过对本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的观察与收集,发现日常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可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和和利序型。
(一)利己型告状行为
顾名思义,利己型告状行为就是指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引发的告状行为。利己型告状行为又分为受侵犯型、资源分配不均和自我表现型。
1.受侵犯型
受侵犯型指的是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自己因受到同伴肢体侵犯或言语侮辱时产生不满情绪而向教师告状。[徐文,吴艳鸿.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类型、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J],陕西学前教育学报,2020,(2).
]这是幼儿告状行为发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案例1:老师,他在我纸上乱画。
在图画活动中,小朋友们都在画画。程程和睿睿位置相邻,程程看到老师走过来了,急忙跟老师说:“老师,我在画画的时候睿睿用水彩笔在我纸上乱涂,”同时高高举起洪睿之前画的地方说:“看,都被他在上面画了好几条线了。”
由案例1可知,程程和睿睿在画画的过程中发生了不愉快,幼儿产生这一告状行为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画画被乱画,受到了同伴的侵犯,告诉老师,希望老师以倾诉委屈并想得到同伴的道歉。
2.资源分配不均型
资源不均型指的是在各类活动中因活动资源不充足,导致幼儿在资源方面出现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幼儿在未获得足够资源时向教师告状。
案例2:老师,她玩具不给我
某次区域活动中,老师新投放了区域玩具,幼儿都对新投放的钓鱼玩具很感兴趣,析析小朋友最先吃完早餐,开始进入到区域开始玩新区域玩具,若若和童童也过去玩起来了。不一会析析过来跟老师说:“老师,若若把鱼都给自己和童童了,不给我”。
由案例2可知,析析小朋友告状的原因是因为,同伴把区域玩具占为己有,由此产生不满,引发的告状行为。
3.自我表现型
自我表现型就是指为了得到教师的关注,而引发的告状行为。
案例3:她没摆整齐,我摆好了
区域时间结束啦,小朋友们陆续搬椅子到中间准备进行区域分享,元元突然过来跟老师说:“老师,欣欣的小椅子没有摆整齐,我的每次都有摆整齐的”。
由案例3可知,元元小朋友告状的目的不是说欣欣小朋友小椅子没摆好的问题,而是为了强调自己小椅子摆得很好。
(二)利他型告状行为
利他型告状行为就是站在其他幼儿的角度看问题,当其他幼儿收到欺负时,为了维护其他幼儿的利益而向老师告状。
案例4:她不是小组长
建构活动结束了,小朋友们听到收玩具的音乐很快就把雪花片拆了。大部分小朋友拆的都很快,小组长们也把雪花片送回了建构区。突然,我看到第3组的小朋友,玩具都没拆完就在抢装雪花片的箱子,看到老师来了,抢箱子的的两个小朋友画画和胡胡,就把手松开了。旁边的豪豪说:“老师,这个框子是请小组长收的,画画又不是小组长。
”
由案例4可知,豪豪是出于正义感向老师告得状,框子应该是胡胡收的,因为胡胡是小组长。
(三)利序型告状行为
利序型告状行为就是指为了维护秩序而向老师告状的行为。
案例5:老师,他不送杯子
吃点心时间到了,今天吃的是面包和牛奶。小朋友们回到教室先去洗手,吃完的小朋友把杯子送到餐车里,祥祥吃饼干的速度比较慢,班上已经有一大半的吃完出去玩了,他的饼干还没吃多少。康老师已经在洗杯子了。
忽然,小泽跑到正在准备下节活动的蔡老师面前说:"老师,祥祥不送杯子就出去玩了。小泽的声音很大,祥祥是坐在小泽的对面的,急着跑出去玩,祥祥吃完后顺手把杯子往身后的桌子上一放,便快步走出教室。
由案例5可知,小泽发现祥祥的没收杯子就去玩区域,和违背了大家规定的吃完点心要把杯子送到前面的餐车里,再去玩区域的规则。因为祥祥违反了班级规则,所以向老师发起告状。
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
通过对收集的本园的50例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教学活动下,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次数是不一样的,在过渡活动和生活活动的时候,发生告状行为的次数是比较多的,因为这时候幼儿是最自由地,幼儿和同伴交往的机会也比较多,也比较容易产生摩擦,幼儿的告状行为就多了。同时大班幼儿“利序型告状行为”和“受侵犯型告状行为”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因为大班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责任感,对于破坏班级规则的幼儿,会萌发出要维护班级规则的想法。
首先,大班幼儿出现告状行为多跟大班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是有关系的,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型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和同伴的交往比小班中班都多,也有比较多的合作行为出现,同时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幼儿对教师的依赖感也是同样存在的,所以在看到其他幼儿违背了班级的规则时,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就会对老师告状。其次,还和幼儿的性格有关,有的幼儿就是爱告状,有的幼儿即使自身利益收到侵犯也不会向老师告状。最后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和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的,同时幼儿园的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重要原因。
三、教育建议
(一)共同制定班级规则,讨论惩罚与奖励的方式
老师要注意,在制定班级规则的时候,要和全班幼儿一起制定。与此同时,惩罚方式和奖励方式也要一起商量出来并且是大家认同的。惩罚方式要合适且有效,也应该具体化,让每个幼儿都能了解如果自己违背某项规则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二)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帮助幼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者在观察时发现,幼儿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向教师告状,如 “我被推了” “××打了我的手”等。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遇到问题的时候回尝试自己解决了,告状行为就自然而然少了。比如,教师可尝试开展一些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欣赏故事、表演节目等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独立意识;也可以和幼儿一起阅读绘本,从绘本上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意义,幼儿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了,才会主动去解决,自己解决不了了,再向教师求助
(三)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老师应该不难发现,告状行为行为最多的时候一般就是区域时间、喝水时间以及吃完饭等这些自由时间,所以减少消极等待是减少告状行为的途径之一。教师需在每一个时间段向幼儿明确可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让幼儿随时都有 “工作”可做,如向幼儿明确吃完饭后可以安静地看书、排队的时候可以一起做手指操等。
(四)多放手让幼儿自己解决,与幼儿一起想办法
教师要尽量少地利用自身的 “权 威”去直接处理问题,可以尝试放手,鼓励幼儿自己去解决。另外,教师也可以找一名幼儿当 “小法官”,由他来处理这起告状事件。
(五)针对个别爱告状的幼儿,与其家长多多沟通
幼儿爱告状,当然也和家庭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老师可以和告状行为比较突出的幼儿家长私下沟通,尝试寻找原因并找出找出解决的办法,家园合作是很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