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家长如何帮助幼儿缓解分离焦虑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10期   作者: 徐国红
[导读] 初入园幼儿进入新环境会出现焦虑,幼儿的分离焦虑已经成为每年新生入园时老师非常重视和关心的问题,也被幼儿教育工作者视为学期工作的重点

         摘要:初入园幼儿进入新环境会出现焦虑,幼儿的分离焦虑已经成为每年新生入园时老师非常重视和关心的问题,也被幼儿教育工作者视为学期工作的重点。在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过程中除了教师通过各种活动给予引导之外,也需要家长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幼儿最信任和最亲近的人。作为家长我们积极配合老师的同时也要做好自己“第一任老师”的各项工作。
         关键词:分离焦虑  家长  能力  
        
         当孩子与家人产生亲密的情感连接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便会产生伤心、痛苦、悲恸的负面情绪,并以此表示拒绝分离。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英国心理学家、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反抗、失望、超脱三个阶段。历经这三个阶段,孩子会从一开始的严重不适和哭闹转变为逐渐接受和适应。这是一个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类似于“母乳断奶期”,我们可将入园分离焦虑视同为“心理断乳期”。家长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缩短“心里断乳期”,帮助孩子更快更好的融入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一、家长的哪些行为会造成幼儿产生分离焦虑
         造成孩子入园分离焦虑的原因有很多的方面,但是家长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性因素、缺少对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照顾者和幼儿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征。溺爱即不公正的物质感情给予满足与保护。也可以说是过分爱护。幼儿在过份爱护的过程中,幼儿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差。孩子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心里想什么就去做什么,往往只顾满足自己一时的愿望而忘记必须遵守的规则。而在幼儿园这个有规则、有要求的场所中孩子的分离情绪就会加重。
         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不能够坚持入园:家庭教养的方式会影响孩子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快慢。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表面上看,是心疼了宝宝,但是这样会使孩子适应幼儿园的过程无形中加长,不管孩子如何哭闹,只要不生病,一定要坚持入园。实践证明越是断断续续来园的孩子,他的焦虑期就越长,更不能因为孩子哭闹而中途退园,这样就会前功尽弃,孩子重新入园的时候还是会哭闹。
         缺少对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孩子们也不例外。孩子对宽松舒适的环境,加上父母更长时间的陪伴,和更多生活上的照顾,让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认为这件事情我不去做,我的爸爸妈妈就会做。但是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让孩子进行自我服务时,孩子便会发现幼儿园这个地方“不好”,因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了。
         为了让孩子能够快速适应幼儿园里的集体生活,有效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家长们需要提前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二、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
         上幼儿园前,有意识的告诉幼儿:“吃完晚饭,我一定会来接你的”,同时,在入园初期做到按时接送,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承诺的有用,从而相信爸爸妈妈一定会来接他,要注意的是,要避免答应孩子做不到的事情,比如“今天第一个来接你”,这样孩子产生的失望感强,自然会对父母的话不信任。对于因病或其他原因间隔一段时间没上幼儿园的孩子,成人事先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孩子对重返幼儿园有一个心理准备,以免让孩子以为不用再去幼儿园了。最重要的是,送孩子上幼儿园要持之以恒,没有特殊情况不要随意中断。
三、家庭教育一致,坚持送幼儿入园。


         幼儿生活的空间不仅仅是幼儿园,家庭环境也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幼儿园与家长密切沟通,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幼儿教育才会有效,才能使幼儿在和谐一致的教育环境氛围中健康的成长。如果对幼儿的教育家园不能一致,那对幼儿来说,所受的教育将是矛盾的,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久而久之,孩子会怎么样呢?很明显,孩子就会在幼儿园一个样,在家里又是另一种表现。很多家长反馈给老师的都是这样。事实证明,家园教育的一致非常的重要。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小瞧或者忽视了这个问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但是是否想过健康的真正含义?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思想健康!健康的人格需要从小的引导培养,健康的心理需要和谐的教育生活环境。
         坚持入园,会使孩子较快的适应集体生活。 一方面让孩子多接触幼儿园的环境,同时加深孩子和老师及其他小朋友的感情。另一方面家长和老师互相沟通,加强双向管理,较全面的对孩子加以帮助和管理,这样一来可以使孩子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刮风下雨,天气变化,不方便就不去送孩子入园了;家中有人休息,就不愿意再麻烦,这种现象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最为不利。
         四、 及时鼓励孩子在园的进步,培养自我服务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家长应充分的认识到每个孩子的差异性,在孩子取得进步适时表扬幼儿,当幼儿体验到“我可以”“我能行”时,孩子自然会体验到开心、快乐,从而达到消除分离焦虑的目的。
         当今时代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们都比较宠溺,很多事情不会让幼儿自己去做,简单的穿衣脱鞋都会帮助幼儿完成,更有爷爷奶奶们认为孩子还小,还不如帮助孩子完成,等他们大点在自己做。然而家长们没有明白,这种行为反而助长了孩子的惰性,让他们更加依赖大人,丧失了自己成长的机会。由此发现让幼儿自我服务是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自我服务帮助孩子们养成独立的好习惯,有作用于增强幼儿的体质和协调能力,促进孩子于部肌肉的发展。通过各种行为还能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帮助幼儿语言的发展。从活动中萌发主人翁的思想,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和生活。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进步,如学会自己穿衣服了,学会自己穿鞋子了,学会自己吃饭了,学会了自己叠衣服……父母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可以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表扬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中服务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和家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表扬,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
         五、主动与班级教师进行沟通
     孩子刚开始入园,家长对幼儿的了解由原来的24小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到现在的10小时幼儿园生活,这就需要家长及时的与班级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一方面了解幼儿在园的各项情况,另一方面配合班级教师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让孩子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些家长觉得每天接孩子的时候每一位家长都着急接孩子老师没有时间接待家长。那么我们利用的中午的时间可以和老师提前约好时间,再其他孩子都要接完的时候再来接孩子,同时和老师进行沟通。也可以利用微信、QQ、电话等其他方式与老师进行沟通,及时的了解孩子的情况。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做到家园合作。比如午睡时间不睡觉,到了上课时间又想睡觉,孩子可能会觉得幼儿园不如家里好,于是开始想家,接着开始焦虑不安和哭闹。家长应该尽早让孩子在家里培养跟幼儿园一样的作息时间,以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共同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家长的不配合,不理解,不主动,不沟通。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园的合作,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帮助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尤其是孩子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我们家长就要帮助孩子提早的建立起孩子要入园、要离开自己父母、要自己做很多事情的思想准备。而不是一味的告诉孩子幼儿园有很多玩具,很多小朋友,还有像妈妈一样的老师。告诉孩子这些的同时还要告诉孩子接下来自己也要面多的困难在哪里,我们要怎样的克服困难。让孩子有准备的迎接她的新生活。做好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的各项工作是我们家长的责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