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思想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10期   作者:1. 刘小皓 2.李博 3. 刘振阳
[导读] 历史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时,不仅是要让大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应用

         摘要:历史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时,不仅是要让大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应用,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德育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为此,本文对大学历史课程中对学生德育认知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提出几点强化历史课程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效果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大学教育;历史教学;德育思想培训;分析;
         前言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这就是史学界常谈的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其中德育教育功能尤为突出。德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德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教育。在新课改推进的过程中,国家要求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在大学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中的有效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历史教师,与同仁们交流一下如何加强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一、大学历史课程中对学生德育认知产生影响的因素
         1.职业化教育忽视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大学历史课程对学生德育认知产生影响因素主要划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职业化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第二个部分是历史课程目标规划不科学,缺失课程德育教学。当前,历史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课程讲解时,存在明显的职业化教育现象。在课程教育中,历史教师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观念和道德的讲解。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学生期末成绩,希望班级学生不出现挂科的现象,这样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考核成绩。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知识讲解时,教师主要关注对学生讲解考试重点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和道德意识的教育。
         2.历史课程目标规划不科学,缺失课程德育教学
         当前,大学校园在进行课程规划时,没有对历史学科进行科学的目标设置。这主要表现为学校主要将教育资金和精力投放到科学研究中,文科教育的资金投入远远少于理工教育的资金投入。这让师生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认知,认为历史课程的开设不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只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发展知识。这样就导致整体的课程目标存在规划不科学的问题,教师未能在课程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教学规划就导致历史教师不能在课程讲解中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科学培养。
         二、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1.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渗透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也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它始终或明或暗地贯穿于历史教学的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甚至每一环节当中。如阶级斗争的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杰出人物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观点等,这些基本观点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进步的巨大力量,历史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巧妙地利用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舍小家顾大家,抛头颅洒热血。从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近代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的爱国壮举,伟人如孙中山为民主革命呕心沥血、奋斗不息,普通人如刘胡兰为中国革命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佳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史料或名人名言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如“五四运动”的传单,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引导学生做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爱国者,增强大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信心和使命感。
         3.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的渗透
         理想道德教育是历史课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纵贯古今,历史上涌现了很多胸怀大志、为人类谋幸福的仁人志士,如抗金将领岳飞,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以“精忠报国”为其毕生奋斗的理想;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生动地讲述,可以使学生明确从小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的重要性,要争做胸怀大志的“鸿鹄”,而不当碌碌无为的“燕雀”。了解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中学生熟悉这些内容,就有助于他们学习先辈们为了民族生存、国家独立和富强、共产主义事业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从而为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提供了鲜明的指向。
         三、强化历史课程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效果的培养对策
         1.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德育认知的引导,促使其形成完整人格要想强化历史课程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历史教师首先需要对大学生开展德育认知的引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人格。教师在课程讲解中,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通过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来引导学生对自身人格修养进行探索。例如,孔子和孟子都提出很多教育观点和个人修养的言论”,。历史教师可以依据这些名言句子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引导,诱导学生对自己的人格发展进行全面的思考,以此让学生可以重视自身人格的修养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格。
         2.科学设置课程目标,重视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观的教育同时,高校需要对课程目标进行科学设置,要重视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观的教育。这需要高校对教育资金和精力等进行科学的分配,能够关注历史课程对大学生德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对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的设置,将对学生的职业观教育融人到知识讲解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前的职业观进行分析和探究”,。如,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目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在课程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这样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3.学科德育教育要关注对大学生开展正确的人生观此外,历史教师要想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历史课程的开展不仅是让学生可以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或者是追求,更重要的是依据历史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这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项实质表现。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讲解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事件对人类发展所呈现的影响,指导他们去讨论“人生追求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可以树立良好的思想认知?”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和思想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力,强化他们的发展认知和综合素养。
         结束语
         大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不仅是让他们能够掌握学科的知识,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德育认知的引导。这样才可以让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成长,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各项需求。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更加健康的发展观,能够形成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赵明.儒家素质教育观的历史反思——兼论大学素质教育中儒家素质教育观的继承、转化和发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2]王山青.大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思想培养对策分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3]邢翔.浅析历史德育渗透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以“罗马法的产生与发展”教学为例,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