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教学中设问、启导的认识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10期   作者: 张华林
[导读] 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

         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设问、启导不仅能够激发、调动学生思维,而且对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设问、启导更是师生双方进行情感交流、信息反馈,调节教与学的活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设问、启导能够激发、调动学生思维
         课本 知识对学生而言,潜在着许多需要加以解释、发现规律、解决课题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知识能力原有的发展水平 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学过程之所以会发生、发展的潜在动力。但是这些问题还不能被学生自己发现或意识的时候,也还不能构成教学的动力。这些潜在的有意义的问题真正变成为教学动力的契机,便是依靠教师的设问。
         设问从表面看是每一位教师天天采用的最常见的手段,似乎不值一谈,然而一些著名教育学家却认为设问方法是一个复杂的远未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设问方法”,即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问题,设计提问要使学生不可能照搬书上的答案,而是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例如“反正弦函数概念”的教学是高中教学中难点,因为反正弦函数概念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相关甚远,一时难以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此,在备课时应按渐进式设计问题系列,着重解决所要学习新概念,不仅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怎么想到的。”
         问题在上是否能求出反函数?(结合图像)
         问题2:若问题1是否定的,那么在何种条件下才存在反函数(充分发动学生畅所欲言)
         问题3:函数有反函数吗?
         问题:4如何限制使有反函数呢?
         定义域限制为能否施行,有何优点?
         这样,通过接二连三的层层设问,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学生的思维铺设层次,逐步引到问题的核心。像这样,组织学生本身积极、深入而且有效地认识活动,主要依靠教师的启导。在启导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对基本知识的领悟和技能,技巧的习作形成,并且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中基本概念的实质,更灵活应用所学基本知识。
         二、设问、启导能够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思考的方法。
         学数学要多思考。学生的困难往往在于不知从何处思考起,也就是不会发现问题,不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设问可以起示范作用,教会学生如何找问题。特别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之处,教师挖掘教材的思维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学生们似懂非懂,似通非通的问题,令他们感到既意外又合乎情理,不乏真知灼见,能让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很大的满足。这样的设问对教会学生在何处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特别有益。
         余弦定理的教学过程可以成为发现、解决问题教学的一个典型范例。

由三角形基本作图知,若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这个三角形确定了。形定量也定,自然就提出了如何求它的第三边的长度计算公式。
         即在△ABC中,已知和,求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求解过程的设问与启导,应该有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将问题中的情境性概念-△ABC特殊化,这样就局部地解决了=90O时求C边长度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想到一般三角形可以分割成直角三角形来解。
         其次,当学生添出辅助线----高AD把△ABC分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并判断问题可解之后,教师提出高AD的位置的可能性与哪个已知元素有关的提问,使学生理解要分是锐角、直角和钝角三种可能情况来推导C边的计算公式。
         第三,教师还应指出,为了使公式便于记忆和使用,就要把上述三种情况分别推导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统一成一个公式。这种学生感到如采用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式,推导公式比较麻烦。这时教师才提出设问:能不能转为在直角坐标平面上两点求距离的方法推导出C边长度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应该怎样建立合适的坐标平面,使得A、B两顶点的坐标能够更便于用已知的及表示出来,(这是难点也是关键)
         最后,还要让学生思考一下坐标法的推导过程有没有必要对进行分类研究?让学生从两种方法的对比中体会到坐标法的优越性,它能够把的三种情况统一处理,使解法显得明快简捷。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的战略目标。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两项基本任务。课堂教学中设问、启导应当为此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设问、启导能够加强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信息反馈、及时调节教与学的活动。
         课堂教学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是否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随学生的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师生双方都需要及时得到对方的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教学活动。教师的设问、启导不仅在于唤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情感,增强目标意识,并激发他们原有认知结构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且还要了解、感受学生对设问、启导的反应,然后 根据这些反应及时给予评价或进一步启导,甚至改变设问。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启导中也及时获得了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调整情绪,强化正确,修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学习。没有认知的和情感的反馈信息,是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设问与启导是要达到课堂教学与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设问与启导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却有很大差异。其实制约着设问与启导是否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设问与启导是否符合学科教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首先,设问与启导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二,设问与启导要有内在的启发性。第三,设问与启导要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在设问和启导中,教师对学生不同意见的尊重,虚怀若谷谆谆善诱的态度,不依赖教师的权威而是发扬教学相长的民主作风,以及深遂的洞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妥善处理设问与启导过程中的偶发事件。这一切都非常有益于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信息反馈与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学生主动参与,更乐于思考,乐于探究,更有利于提高设问与启导的教学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