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建设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10期   作者:王梓薇 赵轶禹 李硕
[导读] “主体性”,从定义上来讲,是指作为与客体相对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摘要:“主体性”,从定义上来讲,是指作为与客体相对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学者们关于“主体性”的定义大多是从哲学角度出发的,即认为“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的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启示我们在考察人的主体性这一概念时,应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重视主体的自我意识,在历史的、现实的、发展着的社会关系之中,在主体从事的实践活动中把握主体性。本文基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建设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建设
引言
         主体性,即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影响其思想、行为、心理的各种氛围。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主、客两方面相互的过程,学生作在整个过程中有着十分鲜明的主体性。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应以学生为思考的主体。教育客体的单方面内容灌输是无意义的,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教育方式,如传统音乐、诗词、习俗等;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学习接受的过程中再创造,用新形式诠释旧内容,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更为自然、有效。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建设的重要性
         每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它自身的主体,主体是事物的主要部分。在哲学理论中主体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强调人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主体通过自我意识的支配,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明确主体才能使事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明确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的发展不脱离正确轨道。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逐步落实和深化。大学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将大学生置于发展的的起点和目标,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以学生各方面发展为重,积极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感和主体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建设,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不断前进。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措施
         (一)明确大学生主体地位,重铸教学意识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内容的创新。这就要求辅导员在设计思想课程时要坚持学生本位的基本原则,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为中心,通过运用当下的时事政治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等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使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更为深刻,从而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师居于主导位置,教师在台上进行讲授,学生单纯的在下面听,这样以讲述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百分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而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更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以及自我反思。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同时,新形势下辅导员要学会更多的利用新媒体手段,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空间等信息平台,在日常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除此之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探讨,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辅导员在每天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谈心谈话中,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二)树立辩证的双主体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改变过去仅将教育者视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树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现代教育观,克服片面的教育者主体观,同时也要防止片面的学生主体观。同时,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教育活动主体,他们之间是民主和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将对方看作是简单输出和被动接受的对象,而是讨论相同话题的平等主体。教师要放下自己的身段,融入学生之中,不求全责备,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不因为学生身上有太多问题、“水平不高”就不愿意和学生交流。同样的,学生也不能认为自己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哪怕是看法有些“天马行空”,也要敢于和教师进行思想交锋、心灵碰撞。二者要通过平等交流、双向互动,构建相互尊重、民主交往、共同进步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第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建设。一方面,管理者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力度,加大人文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将体现高校精神的校训、校歌等元素融入人文环境建设,发挥人文环境的整体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鼓励教师多开设一些人文方面的课程。作为大学文化教育核心的人文精神,是大学的本质所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做人。人文精神课程的开设,必将实现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衔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第二,加强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首先,加强大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宿舍的墙壁、走廊、楼道等建筑设施,加大环境建设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大学生自己建设宿舍文化的意识,增强大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能力。
结束语
         任何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要想使大学生成为有品质的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建设是务必要加强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熏陶的活力,落实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政策,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时代要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建设,努力培养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兰婷.高校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话语路径[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1(06):76-78.
[2]梁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J].教育观察,2019,8(39):7-10.
[3]韦金伶.主体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19,8(36):23-24.
[4]薛一筝,辛一凡.“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与提升[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34(11):26-31.
[5]刘影.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222-2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