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个性特征也得到了进一步凸显,思维能力、认知视野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各高校若还是以统一标准化的模式来开展思政教育,不仅不利于预期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厌烦心理。基于论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展开论述。
关键词: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与路径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结构与生活方式在发生改变与调整,思想如同传统文化一样在不断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高校应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里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元素,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也可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书育人是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任务,然而,很多学校为了取得理想的升学和就业成绩,往往将教书作为重点,而忽视了育人的工作。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人文关怀教育理念逐渐被推崇出来,并且在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中都得到了体现和应用。然而,这种应用多数情况下都是应付了事,缺乏实践的检验和认可,导致此项工作的开展步履维艰。
(二)对实施人文关怀的认知存在偏差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在过程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建立的一种关怀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单向的主客体间的“我—他”师生关系,而是双向的主体间的“我—你”师生关系;不是“你说我听”的单向关系,而是“你来我往”的双向关系。在这种关怀关系中,师生是共同体,平等对话、探讨问题、相互启发。而该过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大学生意识到自己被关怀并认同关怀,才会接受关怀,从而使人文关怀的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是,在现实工作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存在偏差,把学生视为知识接收器、假想对抗者、单一工具人,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多样性,积极主动性、能动创造性等。他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简单理解为一种单向付出、一手包办的行为,只重视大学生的共性,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只重视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只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忽视了大学生人文关怀的需求。这种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偏差使他们没能正确掌握学生需要的发展态势,制定合理的关怀计划来满足学生的切实需要,令学生难以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怀,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难以实现。
二、高校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模式
过于关注学生的缺点和过失,采用批评教育方式;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有一些”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仅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文化知识教育,而缺少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思想教育。长期不变的教学方法会引起学生无趣厌烦的情绪,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传统观念教学过度注重社会价值、注重教学管理、注重灌输知识、注重意识形态;少学生心理疏导、少人文关心、少学生个性培养。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浅层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文关怀符合人的本性,是集育才、育心、育德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互动和精神的交流,是人对人主体间相互沟通的活动。因此,注重人文关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只有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多样性,满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优化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创新创业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现如今以文字为主单一的教学模式,局限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是应让学生在课堂课外体现其个人的重要性,教学的主体,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体作用更大限度的发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培养其学生自己个性,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寻找到符合自身的特点然后再去发展。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利于形成其丰富的精神境界,有着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提高其自信心,建立健康的自信心,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三、大学生人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途径关怀大学生人格健全
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协调德育价值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划分标准不同,德育价值亦不同。德育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采取符合受教育者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为德育价值理性的实现提供现实支撑和根本保障。在学校开展德育离不开两类主体。受教育者积极配合,完成受教育者德性知识外化过程。在这一阶段,受教育者把内化的道德知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的德性行为,并逐步形成道德习惯,此即外化的过程。教育者开展类型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受教育者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提供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使学生在了解与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自己的道德认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合作、双向交流,共同评估由道德知识外化的道德行为给社会带来的道德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德育的内容、方法、载体进行调整,以更契合的方式引导价值主体,价值主体也更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自身的德性行为,以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社会的和谐发展开辟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天地,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保障每位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德育价值理性的实现与工具理性的发展息息相关,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现实支撑。
四、重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情感是沟通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关系的桥梁,而情感教育是打开大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智能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因此,重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一条基本准则。教育者在灌输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怀着“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态度去教化学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使大学生既能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得到情感上的关怀。
结束语
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求,还是对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的有效回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已成为高校的教育导向。然而,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真正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还仅停留在口号阶段,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高校教育者同心同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基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1):26-27.
[2]梅丽斯.人文关怀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04):51-52.
[3]陈健.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60-61.
[4]邓惠良,胡钰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1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