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管理工作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10期   作者:占登
[导读] 现代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带动教育的发展,随着当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摘  要:现代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带动教育的发展,随着当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学前的教育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于学前的教育管理而言,除了要注重对学前的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学前孩子的德育教育工作。学前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年龄较小,身心发展尚不完善,并且想法和思维模式也比较幼稚,如果在学校的学习中和在家里的生活中不加以管教和引导,容易导致学前的孩子坏习惯的养成,更加缺乏德育意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需要学前老师对班级的管理内容中,加强渗透德育教育知识,学前阶段德育素质的培养,对学前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前;老师;德育教育工作
一、学前老师德育教育工作的意义
         作为祖国的花朵,学前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年龄的原因使其拥有很强的好奇心,同时也使其对很多事物难以实现正确的分辨。学前阶段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好奇心比较强,更喜欢模仿,因此周围人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思想等,对学前的孩子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远影响,老师每天与学生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其老师的行为在学前的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进而成为学前的孩子重点模仿对象,所以老师要对自身的行为加强管理的同时,更要对渗透德育知识加以重视,在管理中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实现自身德育教育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在学生面前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进而实现对学前的孩子有效的德育教育[1]。
         在学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德育教育工作,不仅可以端正学前的孩子的学习习惯以及平时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强化学前的孩子的德育意识,促进学前的孩子德育素质的提升是老师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能够促进学前的孩子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另外,还能提升老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前老师管理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对于学前老师而言,在对学前的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之中,首先应该对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加以明确,那就是在德育教育工作之中应该对学生予以足够的热爱,给学生足够的尊重,学会欣赏学生。因为学前这一阶段之中,学生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之中,相对其他阶段的学生更为敏感,同时又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更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
         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都是平等的,需要老师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在一些班级管理中,确实存在老师偏袒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这种心理和管理方式,一方面对其他学生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另一方面对于班级整体的管理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做到一视同仁对待每一名学生,是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关心爱护整个班级的学生,让学生心里感到平衡和爱,
         使其自尊心得到进一步的满足[2]。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听取老师的教导,对自身的问题及时加以改正,进而实现学前的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以及道德素质的培养,实现学前的孩子德育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
(二)合理批评,巧妙引导
         老师采取巧妙的批评方式,以尊重学生自尊心为基础,对学生适当批评,让学生不仅保住了自己的自尊心,同时还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老师在批评学生之前,首先可以找出学生的一些优点,对其加以表扬,让学生指导老师老师对你是充分相信的,相信你一定可以改正自己的错误”[3]。


         这样的批评方式可以使得学前的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合理的尊重,进而使得学前的孩子对这种批评的方式更加容易接受,不仅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同时也可以意识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友好和谐,在学前的孩子的眼里,老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学生心目中敬佩的长辈或友好平等的好朋友。采用这样的方式对学前的孩子进行德育教育,老师应该对学生实现全面的了解,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注重自己的语言技巧,这样才可以实现对学前的孩子良好的德育教育,在改正学前的孩子缺点的同时,培养学前的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使得学前的孩子可以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三)与学生家长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
    在德育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学前的孩子德育教育的渗透,并不是单纯依靠老师个人的努力和维护班级管理秩序,而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给予正确的教导和引导,并且需要老师和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以及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习的学习以及行为情况,这样老师和家长在教导和引导的过程中,会更加具有针对性,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促进学前的孩子德育意识认知能力的提升。
         同时,老师可以进行“德育教育报告”的制定,和学生的家长共同记录学前的孩子的德育教育情况,这样就可以和学生的家长共同努力,实现对学前的孩子良好的德育教育。让学前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之中还是在家庭之中,都可以拥有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让学前的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前的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的良好发展。
(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
         对于班级的管理,紧靠老师一个人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另外,可以充分利用班级里的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因此老师应该对班干部进行合理的培养,在不对其正常的学习造成影响的前提下,鼓励班干部和老师一起投入到德育教育的工作之中。老师在选择班干部的时候,是有一定考核标准的,一方面班干部的成绩较好,另一方面,在德育素质方面有着良好的素质,行为上可以在班级成为良好的榜样,发挥带头作用,无形之中,班干部变成了老师管理班级,渗透德育教育的好帮手。
         班级干部的组成和评选,要定期更换,给每一名学生表现的机会,以此激励学生参与班级活动,提高竞争意识,强化责任感[4],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得班干部在协助教师进行班级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班干部在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工作时,也是学生提升道德和德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采用这一方法对学前的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既可以摆脱传统班级管理之中班干部人选一成不变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实现对行为习惯的端正以及对思想品质的提升,同时也可以让每一名学生在担任班干部的过程中体会到自身承担的重要责任,进而对自己的行为品质实现严格的规范。这样的德育教育方式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道德品质的提升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总  结:
         总之,学前班级管理中,老师一方面要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最终目的,另一方面,强化学前孩子的德育意识水平也不容忽视,需要老师加以重视,并在班级管理中逐渐渗透,做好学前的孩子德育教育工作。本文从几个比较关键的角度,提出几点关于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实现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学前的孩子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以便实现学前的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学前老师德育教育工作探究[J].中外交流,2018(39):94
[2]苏顺珍.在学前老师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教育与德育的整合[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8(9):44
[3]王学春.学前老师在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考试周刊,2018(91):185
[4]漆珍玉.浅谈学前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8(80):188
[5]次仁顿珠.试析学前老师的班级管理[J].读与写,2018(29):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