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要想短短的时间内就让学生学会写好作文,是不现实的。学生写作文不能靠死记硬背,临场突击,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得有个过程,因而作文教学需要“慢功夫”,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急不躁的“慢火”。当然,由于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因素很多,我们的教学也需从多方面入手,不断调整策略,不断找取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方法,下面谈谈几点本人在实践中的做法。
一、“天天有”与“三六九”——正确把握积累与习作的量!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学生丰富词汇,提高作文水平确实有效!但有一种与此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操作起来却更简便的方法,却往往被人忽略了——口头积累!试想想,学生每天学习课文,学习各科知识,每天与同学老师、家人等接触,其实可供他们积累的并不少,只是许多同学没有那种随时、随地积累的意识与习惯,只有当老师要求他们摘抄或背诵好词段的情况下,他们才会觉得是积累的时机!
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告诉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甚至玩乐都可以让我们有所积累。比如课文中的好词句,老师没强调,但你可以记住,说不定哪次作文就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一些好的写作方法也可以有意无意地记起来;哪怕是与邻居家的老人聊天,也可以积累到一些谚语、俗语,那些俗语我们在书上有的甚至学不到,它们中有的对事对人的形容“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有的风趣诙谐……
记得二年级时,我就会经常利用课前二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前一天轻松积累到的词或句子。他们积累到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些句子很受其他同学的喜欢,一段时间后,不用我提醒,他们也能日有所记,达到小积累“天天有”。在写作时,这些轻松积累到的内容也时不时派上用场,一位学生在描述自己不敢发言时,用上了妈妈的一句话:嘴巴像被拉链拉上了似的!形象又有童趣!还有一位同学在写乌云密布的天空时,这样描述:天空像被人泼了墨似的,黑乎乎的!创作灵感是一天他的墨水泼在了同桌的桌面上,同桌惊呼着:我的桌子被人泼了墨,像要下大雨的天空……
如果学生能这样多积累,轻松积累,并巧运用的话,他们的许多语言就会生动、富有个性,而不是死套作文书上的词句了,又何必他们担心他们的作文上不了新台阶!
“三六九”,顾名思义,不是天天做某件事!我们不能否认,有些孩子对写作有天份,热爱写作,可以天天写日记或随笔,但纵观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畏惧习作的!天天写作文,要么是无中生有,要么是记流水帐,不但不利于他们提高习作水平,反而让他们产生“作文作文,一见就烦”的无奈!长久下去,会让他们加重负担,越来越怕作文,所以对这些学生来说,作文真的是没有必要天天写,而应该有选择地布置他们写!
二、“山珍海味”与“粗茶淡饭”——正确看待学生间的差异
当我们阅览或批改作文时,总会感叹学生间的差异怎么会如此之大!确实,有的学生的作文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语言华丽,方法灵活,品读时犹如品尝山珍海味般味美得令人流连其中!而有些习作则平淡无奇,就像粗茶淡饭般平常,甚至是苦涩生硬的,这就是差异!我们不能苛求每个同学都能写出文采飞扬的好文章,毕竟这世上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托尔斯泰!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正确看待学生间的差异!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只要他的第二稿比第一稿进步了,下一篇文章比上一篇文章进步了,或者是文章虽不好,但有自己的个性表达那我们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学生的习作就是有进步了!一起来欣赏一个片段:
我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但不太听话。妈妈说有时候十头牛也拉不动我。
确实妈妈在楼下叫我吃饭,但如果我正在做我喜欢做的事,任她喊十遍八遍也没用,经常气得老妈提着衣架上楼“逮人”,我才乖乖地下楼去……
如果以严格的标准来评判这个片断,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片断好词好句少,细节的描写也不够细腻。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欣赏,孩子敢写真实的自己,而且写得逼真的趣,不是很有“味”吗?
我们只有正确看待学生间的差异,才能去常识他们的文章,才会有激情去鼓励他们,使他们对作文保持热情,不断取得进步!
三、“精雕细琢”与“粗线勾勒”——正确处理精批与细改的关系
作文修改是语文老师的必修课,更是语文老师的重难点作业,以往的作文批改大多是耗时多,效率低!对此我深有体会。记得以前,除了上课时间外,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批改学生的作文上,眉批、总批、错别字的改正,病句的修改,段落的调整一一到位,真可谓是精雕细琢,往往是学生的作文被改得面目全非,上面全是红笔字,一篇作文改下来少则花几分钟,多则十几二十几分钟,真是累人!而效果呢?修改后的作文中,老师倾注的心血——大批量改词换句,大动作调整,学生有的没认真拜读,而是随意一丢!即使让他们很认真很工整地再抄写或多读几遍,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吸收的效果也不尽人意!
后来我尝试了把精批与细改分步走!老师批改作文重在精批,一是针对文章的优点,亮点等精妙之处加以批注,重在赏识教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你的选材太有新意,写别人没写的事,真棒!文中的许多词(加点词)用得太有个性了,好一个语言大师……二是针对学生文章的不足之处用商量的语气提出意见,但不进行修改,如:老师很喜欢你所写的这件事,但是开头一些内容与重点没有多大关联,显得有点罗嗦,能否用精简的语言发表对此事的感受;这件事写的人太多了,想想有没有新颖的事要告诉大家……这样的批语虽然着墨不多,犹如画画中的粗线勾勒,但却是精心无比的,能一语中的,又给学生留下思维、修改的空间,把精雕细琢的工作留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学会修改文章,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习作能力。上面第二点谈到的片断,我如是批改:你是个率真的孩子,写作文有个性,敢写别人没写过的事,会活用句子,尤其是那句“妈妈说有时候十头牛也拉不动我”写得太棒了。如果能把自己怎样与妈妈“磨时间”及妈妈生气的样子写生动,文章就会更吸引人。学生在我的提示下进行修改,文章又上了一个台阶。
四、设身体验与心灵鸡汤——正确落实习作与活动、感受的关系
一直以前,我们都推崇文章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经历不多,很多时候写作文他们都苦于没有事情可写,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笔再好学生没有事例可写也会苦恼不已!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参加一些相关活动来丰富写作素材,也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为学生的习作现身展示,比如我们曾开展过“搓元宵,猜灯谜,家乡的小吃发布会”等活动,让学生设身体验,为学生提供了活生生的例子,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写,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写出来的文章都显得比平时的文章精彩!
“言为心声”,有所感才有所写,这又是习作中的一条定理!如何让学生学会写感觉,如果没有前期的引领,此项写作比写事更难!这方面,我们学校有个老师为我们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每天让学生把烦恼或开心写下来,随便写,写多写少都行,第二天老师则与学生在作文本上对话,为学生排忧,与学生共享快乐,我们称为“心灵鸡汤”,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会发表看法,抒写感受,而且由于有老师的及时沟通与分享,他们越来越会写了。不但会写感想,连写事情也有了独到的看法与视角,无形中提高了习作能力。
有了设身体验,又有了“心灵鸡汤”的滋润,学生的作文何怕不提高呢?
滴水可穿石,我想,只要我们对作文教学有热心,有信心 ,有耐心,在平时的慢功夫中融入智慧,作文教学也会迎来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