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微课制作的误区与对策探究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10期   作者:李俊山
[导读]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推进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推进,以微课、慕课、公开课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应用倍受业界瞩目。本文主要问绕一线中小学在微课开发与实践中的误区进行剖析,找到目前中小学微课开发误区的对策从而使微课教学真正发挥其教学价值,促进信息化教学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微课开发  误区   对策    信息化教学    内涵发展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中小学校、高校、教育企业和教育研究机构认识到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开发、应用和研究微课的热潮。目前为止,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较多误区。
         一.认识上千差万别,理解上五花八门。
         为了本次论文的顺利开展,再认识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在微课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采用了问卷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集中对广大一线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调出,从本次问卷来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广大教师对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还是比较了解,也愿意用微课来解决课堂当中重难点的突破以及教学环节上,均喜欢使用微课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形式上整齐划一,表现上比较单调。
         总体来说,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微课形式还比较单一,特别是在一些微课比赛网站上的参赛作品,更多的是以课堂教学片段为主,制作的方式方法采用手机拍摄,教师讲授。对微微课作品形式上不够鲜活,样式还不够多样。
         三.对微课关键特征的认识偏差
         目前,碎片化、微视频、短小精悍、个性化学习、聚焦知识点几乎成了微课的“标签”。人们对微课基本特征的认识不断丰富,但也存在诸多认知偏差。
         四.技术使用不当
         技术使用不当体现在将微课等同于课堂实录。课堂实录除了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师形象、学生形象、教室环境等信息,学习者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分散注意力。而学习者使用微课学习不同于课堂面对面学习,更多关注的是内容。其实,课堂实录比较适合用来听评课和教学反思,不太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五.画面质量较差
         画面质量较差主要体现在:画面不简洁、精练和美观(配色不当),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如模板陈旧老套、与内容无关,画面繁杂无序、元素堆积。静态画面太多、停留太久,视频不够清晰,既没有配音讲解又没有字幕,画面与语音讲解不完全匹配,视听一致性差,相互干扰。

画面中教师形象太过正式、严肃,缺乏幽默感和亲和力,讲课要么语速节奏过快(赶时间),呈现不清,讲解不明,学生跟不上节奏;要么语速节奏太慢,显得拖沓,无法打动学生。
         一.提高微课内涵的再认识,理清微课教学的作用。
         微课的开发与制作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它的孕育与发展紧跟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也是国家教育信息化不断迈进的重要利器,从上述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线教师觉得微课制作难度大还是由于对微课的开发以及制作工具不够熟练,不够得心应手,对微课的制作软件诸如剪辑师、喀秋莎(cs).avs一些软件的应用,切实解决教师在制作微课方面的难题,微课才会大放异彩,微课才会绽放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二.准确掌握微课的精髓(核心特征),紧扣特征开发与制作微课。
         设计性”、“可视化”、“结构性”是微课最显著的三大特征,这三大特征的内在关系不言而喻,好的一个微课设计一定是兼顾了教学中的诸多环节,同时也是教学环节的精简与浓缩,只有设计巧妙了,微课才会更有魅力
         三.注重微课的二次开发与再升级。
         通常我们认为微课制作好了就可以发布了,不需要我们像“磨课”那样再次进行修改与加工了,殊不知好的课堂需要研磨而好的微课同样需要我们一边播放一边记载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再次进行修改,包括画面的背景设计,颜色设计,重难点批注等方面进行考虑,这样制作出的微课才更能够满足大众口味,才更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微课的设计制作是讲究设计和内容精心的筛选的一个过程,微课要想做的好,除了内容上要有独特之外,形式的设计也需要有一定的讲究,还有就是录制的过程中拍摄的技巧,光线的需求也是需要控制的,总的来说,设计、内容、形式一样都不能少。只有认识到了微课设计中的这些误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才能够在微课了开发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才能坚定的踏上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微课才会开出最绚丽的教育之花。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如何科学设计微课
         [2]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本文刊发于《中国教育报》2014-11-05
         作者:胡铁生
         [3]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  郑小军(《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第61-66,97页)
         [4]张霞(2014).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14-15.
         [5]《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9-03
         [6]焦建利:微课是什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