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发展并不成熟,当面临外界压力或干扰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导致高校危机事件的产生。本文通过阐述心理问题特征、育人机制缺陷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等试图探索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育人机制,以此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助推高校思政育人,立德树人等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育人
近年来逐渐受重视的大学生心理育人部分,各大院校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高校日常教育中育心与育德教育相结合,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工作相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活动、预防等相结合,着力培育高校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平理性的处世态度,纯洁高尚的道德素质,以降低和化解高校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校园突发事件,进而建立和谐安全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学生心理问题特征
1、心理敏感
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关系存在问题、父母离异、孤儿等情况学生,自身在与他人交往中存在自卑心理或抵触心理,避免出现生活中的对比,却又不愿意主动找人沟通交流,加上缺乏合理的心理释放和疏导,生活中很小的影响和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其心理状态产生较大的波动。在日常生活、学习上的表现为:“心理防范”意识较强,不愿与人交流;特别在乎和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不愿与他人谈及自身家庭情况;不愿意参加集体性活动;缺少关系较好的同学和朋友等。
2、焦虑抑郁
在大学生入学心理筛查中,特殊群体学生选择焦虑抑郁中没有或者很少的情况相对较少,出现情绪低落情况的比例较高。学生因为各种因素影响,内心出于相对封闭状态,不易向外彰显或情绪抒发,同学间的对比使其远离他人,内心心理压力较大,负面情绪不断积累,学生因为负面情绪长期占据自身精神状态,进而导致其出现焦虑抑郁情况。进而出现深夜难以入睡失眠、日常心慌焦虑、容易出现紧张情绪和无故烦躁情况、办事拖沓缺乏动力,投射成现实生活中的拖延症等情况。
3、观点偏执
在现实生活中,相应学生群体在面临抉择或者选择情况时,常常出现非此即彼的判断思维和行为方式。性格存在偏执,不愿与人接触,生活中独来独往,不愿因让他人参与自己的生活和影响自己的决定,很难选择相信他人,当与他人出现争执或者冲突时多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没有问题,表达方式较为强硬,回应方式也较为强烈。
二、高校心理育人现存问题
1、心理教育形式单一
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问题。其中,教育内容方面多注重理论性教育,内容相对枯燥乏味,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参与度感觉较低,教育效果欠佳。教育覆盖方面,各大高校较为注重大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教育相对较少,心理教育覆盖面和持续性有所缺失。
2、心理预警机制有所欠缺
心理育人工作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点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在校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成人成才。作为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的有效保障,各大高校在开展日常教育的同时,纷纷制定相应的心理预警机制。但就目前而言,部分院校的心理预警机制尚不完善。首先,针对在校学生的心理筛查主要针对大一入学新生,且无后续持续的年度筛查。
虽然各班均有心理委员,但心理委员对本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能力稍有不足,且存在汇报不及时,工作有顾虑等现象存在。缺乏完善的预警机制,宿舍长,班干部,班导师和辅导员等联动不紧密,存在预警机制灵敏性有所降低和预警环节缺失等问题。
3、工作联动机制不完善
学生在校期间,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相应的事情处理联动机制不完善。首先,学校作为育人机构,不具备将学生强制送医治疗的权利,必须经过家长开展学生工作,让其及时诊断治疗。但在工作中受学生影响等原因,学校与家长联动存在缺失情况。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对学生心理问题情况存在不重视甚至忽视等情况,对心理问题所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认识不清
一、高校心理育人相关建议
1、丰富心理教育形式和内容
在高校除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心理课程,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外,首先应扩大受教育范围和受教育时间,提升大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专业性和自主性。其次,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组织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对心理问题有准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
2、建立完善的心理预警机制
及时发现在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平稳度过特殊时期,高校应不断完善心理预警机制。首先,除重视大学生入学心理筛查外,应扩大参与筛查学生的覆盖面,将筛查学生扩展到高年级学生。其次,建立宿舍长-心理委员-班导师/辅导员-学院-学校多级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3、建立完善的心理问题联动处理机制
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联动处理机制,避免出现问题恶化情况。首先,建立辅导员、班导师与家长的日常沟通渠道,与学生家长尤其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保持高度、紧密的联系。向家长充分告知学生心理状况,提出相关诊断治疗建议和可能发生的情况,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其次,通过家长微信群,QQ群等渠道对家长进行心理问题相关教育,提升家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与学生的相处方式和沟通方法,引导家长尽快采取行动帮助学生进行科学诊断治疗。
四、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要求,切实保障“十大”育人体系的功能充分发挥,各大高校纷纷制定相关工作制度,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协同互动,完善高校育人体制,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但在心理育人工作中仍然存在部分不足之处,而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将很大程度推进高校校园安全,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芳,李厚艳,胡伟,刘牧野.“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模式初探——以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为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3):148-149.
[2]刘洋.高校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10):42-44.
[3]苏醒.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4):72-74.
[4]李文英.协同育人理念下“五维一体”协调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基于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队伍的视角[J].中国集体经济,2018(9):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