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最近几年都是基础教育界惹人注目的话题。不管是社会维度、个人维度还是双基层、问题解决层、学科思维层,都在经历着巨大的改革,这不仅是一场教育改革,更是一场观念的改革、思维的改革、认知的改革。“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出育人效果,是值得探讨的。本文从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着力点,来叙述对课堂的卓越建设。
关键词:核心素养;改革;课堂;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则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促进教育质量标准的整合,而且能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一、学生的核心素养
只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知道它的内涵。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种能力素养,是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聚焦核心素养就是聚焦学生发展的能力素养,落实在课堂上即培养什么样的人。
课程改革前的传统的课程标准,仅规定了课程内容和教授方法,教师让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法为主,站在学生角度,是一种“要我学”的标准。这样的灌输形式的教学标准,导致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让学生识记知识。然而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然是一种“我要学”的标准。
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则为详细路线,保障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这些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运作良好的社会。“素养”与“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与技能”的含义包含在“核心素养”之中。“知识与技能”主要指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听”、“说”、“读”、“写”、“算”等基本的技能,强调的是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要,能够通过这些能力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基本问题。而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的素养,并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它的目的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有助于个人追求生活目标、促进个人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活动。“核心素养”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含义较核心素养狭窄,指知识、技能。同时,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且“素养”强调促进个人发展和形成运作良好的社会;而“能力”的形成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努力共同作用,更倾向于有益于个人,忽略对社会的作用。核心素养这一超越知识和技能的内涵,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更加完善和系统地反映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理念。
二、高品质课堂
高品质课堂即充分关照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课堂。其基本要素是教育立意、教学内涵、教学机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根本要求是遵循教学规律、活化教学方式,从而彰显出教育的价值。
高品质课堂是关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方法论,表现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具体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让学生茫然下去。高品质课堂的塑造须将课堂实践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从理论转变为实践,这需要教师对课堂开展具体研究,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根本要求和基本要素为理论框架,同伴互助和小组研讨为活动机制,教师为引导线,对一节课进行系统研究的完整过程。
三、如何聚焦核心素养,建设高品质课堂
(一)聚焦课程建设
课程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养结构,课程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的素养品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我国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作为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有责任做好基于素养本位下课程规划和实施的改革。小学义务教育课程除了基础性课程的开设,还有拓展性课程。课时的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不减少艺术、体育与品德课程的教学,也就是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此来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聚焦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的制定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导向,能够指引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并不满足于制定学生已有的学业能力水平,还包括放眼未来,规定学生较高的能力要求。它的着眼点是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自我的终身发展,不仅对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指引方向。
改革传统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打造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一是教师要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合作探究交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的所见过闻。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优化“自学质疑、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打造“建构式生态课堂”。二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开展辩论式活动,提升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意识。
(三)聚焦教学模式创新
在我国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国家大力倡导新课程理念,但是由于国家宏观教育目标较为抽象,缺乏结构,教师们难以充分理解并贯彻到教学实践当中。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目标的反映,旨在将宏观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结构化细化,进行更系统化的诠释。促进并推动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并贯彻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如今,教学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的运用,探索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不可或缺。主要构建以互联网为学习平台的“网络课堂”,以微课为教学资源的“翻转课堂”。
(四)聚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不能扼杀学生探究新事物或者追寻新知识的兴趣,同时应给予保护与激励。然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的创新因素随处可见,不管是字词句的书写与识记,还是段落与篇幅的排列与规划,都有鲜明的特征。教师须善于挖掘与研究这些创新因素,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思考问题时,要有独到的见解,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仔细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力,开阔自己的思维,能想他人所不想。
(五)聚焦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是衡量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所需要达到的能力和素养作出了规定,也就是对于教育结果进行了规定。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领域中最基本的范畴,在学生核心素养指导下,考察学生是否达到所规定的能力或素养,可以用以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同时也可以用以衡量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评价模式 。因此,各区县教育局以及各直属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积极推广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建立和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真实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将教学评价落实在学生的课堂活跃上,能与教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四、总结
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来获得发展,在教育和学习中又需要我们构建高品质的课堂,教师则从课堂上寻觅出“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答案。如此,不仅是教师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学生在带动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玉芳.多彩的学生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
[2]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2013,(1):5—11.
[3]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2014,(1):5—11.
[4]方建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A].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