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各制造企业正以此为契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创新,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就是为本地区区域发展培养大量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而职业院校目前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就需要重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而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是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举措,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产业学院;职业教育;人才;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扩张规模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特别是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对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如何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是摆在职教人面前的重大课题。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制造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
1 宣城产业园区现状
宣城是长三角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G60科创走廊成员,目前正在积极参与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合作共建,而产业集群是以先进制造技术和未来产业为主攻方向,2019年,通过企业转型升级,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5家;强化绿色智造,获评国家绿色工厂4家、绿色设计产品8个,均居全省第1位。
2 产业学院发展的意义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宣城产业园区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诉求。职业院校要和行业企业要深入合作,共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新体系。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大多数都停留在学生专业实习和实践、顶岗实习等层面,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和师资培养过程缺乏协作和管理。
目前国内大多数“产业学院”通过引进行业企业标准,与校企合作企业按照企业实际岗位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提供专业实训室建设所需的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人员建立生产、实训和研发为一体的实训中心,为校企合作班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技术改造、研发。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在管理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而且通过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学校和企业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
3 以产业学院为依托,推动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的对策
产业学院建设的目标是培养精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融合的人才,我院依托专业优势精准对接宣城市经济开发区主要产业集群,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通过对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的深入调研,围绕主要产业集群建专业,建立政、校、行、企共同参与建设的产业学院,同时成立专业建设理事会,作为专业发展和建设的指导机构,实现政、校、行、企参与育人全过程,促进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新的变革[2]。
依托产业学院,建设学校和企业命运共同体,引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面向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实践教学能力,加快形成学历教育和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为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持,解决了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不强、课程及资源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校主动性不强的问题。
依托产业学院,通过对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调研,以专业岗位调研为依据,对专业岗位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专业所服务的主要岗位群—机械零部件的生产、检测和产品的设计以及企业管理[3],通过确定通用岗位和特殊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按照企业生产或工作过程来确定实践课程开设的次序,明确了专业所涉及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从而得出工作领域的职业能力分析,如表1。
表1 工作领域的职业能力分析
4 结论
综上所述,建立政、校、行、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办好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而产业学院是政、校、行、企合作的关键,为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实使人才培养高度符合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产业学院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也为当前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试点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当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刘青云.高职院校之产业学院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2(11):39-55.
[2]李艳娥.依托产业学院,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6):5-8.
[3]张本松.工匠精神的传承与机械专业培养路径的探索[J].财富与科学,2017(9):279-284.
[4]张本松,高飞.现代学徒制在机械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27-129.
基金项目:主持2020市社科类调研课题-积极参与长三角和G60科创走廊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研究(项目编号:xcsklktB2081);主持2019年主持省级质量工程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项目—张本松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项目编号:2019dsgzs15);主持2019年主持省级质量工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项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9cxtd047);主持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 2019 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共同体”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项目编号:Azcj158)。
作者:张本松(1985年)男,汉,安徽省六安市,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系,高级实验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精密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