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长文短教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第10期   作者:鲁瑛
[导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为教材容量大、难度高而困惑于教学进度的缓慢和时间的仓促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为教材容量大、难度高而困惑于教学进度的缓慢和时间的仓促,由于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教学所要承载的内涵就更为丰富和深刻了。尤其是学生进入到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的选文较长,教学目标的定位越来越高,如何能在课堂教学的时间里,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发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常常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文短教
导言: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还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由此可见,长文短教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分析、讲解全文为主,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本上实现该讲则长,该略则短,从而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这样,教师的智慧就在这备课和上课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下面以课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实践和探索。
1 巧抓文眼,教活一文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对于题目有特点的文本,教师一定要慧眼识文,引导学生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如《将相和》一文,是以“和”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眼中的关键词“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将相为什么不和?又是怎么和好的?”来开展教学。初读课文后学生很快抓住廉颇的语言认识到这是不和的原因,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自学“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语言,来体会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足智多谋,并加以巧妙的点拨,使学生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进行理解和分析。再指导学生学习“负荆请罪”时,请学生试着补充廉颇在负荆请罪的时候,会对蔺相如说什么,怎么说,引导学生完成了读写结合的练习。最后再体会题目中的“和”还有什么含义时,学生就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了还有和谐、和睦的意思。
         本节课,重点抓住题目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为主线,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之精妙,再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刻画文中的人物形象,抓题目中的文眼,将这些教学思路有机的串连在了一起,使得长文的学习线索更清晰,学生的学习落在了实处。语文教学就发挥了实效性。
2 把握中心,统领一文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或段,很多教师都喜欢抓住中心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有些中心句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如在教学《丰碑》一课的时候,先引导学生紧紧地抓住文中描写军需处长的这个句子“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子,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来精读课文,层层深入理解感悟。再顺学而导,出示描写环境的句子和补充介绍军需处长的资料,使学生深入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随后,再一次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对将军的侧面描写,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敬佩。此时,学生对这座晶莹的丰碑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不光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身体晶莹像丰碑,他的伟大精神也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最后,出示一段长征的视频资料,引领学生重走长征路。

再一次感受到千千万万的红军将士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晶莹的丰碑。这样,紧紧地围绕重点句,结合第七段的内容,如层层剥笋般的三次深入理解军需处长的人物形象,也使得学生对丰碑的三个层次的理解水到渠成了。通过紧紧抓住重点句段来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加上适时适度的补充资料,情境导入,就使得学生的理解和品读能够贴近文本。
         由这课的教学,深深体会到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中心句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去读书,去发现,教师精心的设计和引领,就会使课堂教学生动而精彩。
3 理清脉络,突破一文
         一篇文章无论篇幅多长,总有其重点内容。抓住重点内容,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就容易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个突破口,就是教师落实“长文短教”的切入点。《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红色的经典课文,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老班长崇高的内心世界, 体现了他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但是这篇文章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比较远,篇幅又比较长,在教学中如何体现长文短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先通过出示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出示草地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想象在草地恶劣和艰苦的环境中,这些红军战士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这些有层次的练习,都在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有了整体的感知之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抓住老班长的言行进行充分的感悟和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深入理解,体会老班长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光辉人性。从而和文中的人物产生共情,对老班长充满了敬意。有了以上几部分的深入理解和挖掘,再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老班长崇高的人格力量,突破了长文短教这一教学难点,也体现了语文工具人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 深钻文本,训练一文
         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它的凭借就是语言文字。对于长文,其丰富的语言是我们的训练的着眼点。比如有些课文就可以挖掘文章写作范例点,对于某些长文,我们完全可从写作的方法指导角度来进行钻研。如从课文的语文实际出发,从学习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着眼;从了解作者的布局谋篇、巧妙构思着眼:从文本中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塑造着眼;抑或是从模仿某一段的描写方法着眼等等,抓住每一篇课文,都能有意识的去抓住一个闪亮的教学“着眼点”。就会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丰富且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使得语文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如《穷人》一课,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是很好的学习语言和仿写训练的“点”;《草原》中老舍描写初到草原,看到的草原美景和心中的对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练习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模仿。同样,学习不同文体的文本,还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写人需要以事为载体,同时要善于通过动作、语言、环境等的描写丰满人物的形象。同时,很多文章的构段方式、用语特点、表达方式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习作范例。都需要我们教师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细心的加以选择,体现长文短教的巧妙之处。
5 结论
         总之,对于“长文”,只要找准切入点,训练点,就能抓住全文的“神经中枢”,使得课堂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实效性。长文短教,老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时间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进而真正感受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幸福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使命也是艰巨的,能够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的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需要教师把自己对教学的热爱深深地植根于此的。这也正是创建智慧型的课堂,发挥教师教学智慧的最佳途径。如果教师能把更多的教学智慧融入到教学工作当中,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