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还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而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引言:德育教育是目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措举,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趋势所在。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 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适当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
一、德育教育的概述
现如今,小学教育中除了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要求外,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新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德育教育中“品德培养需要什么样的要素”和“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文化基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在自主发展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社会参与方面,通过德育教育,我们要将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开展德育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有更好的心理状态,还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压力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过度强调考试成绩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将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看做学习阶段的唯一成果,而忽视了品德教育在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考试成绩是他们个人能力的体现;对于教师来说,考试成绩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侧面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家长和教师往往在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监督、教学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2、教师缺乏德育教育的观念
当前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存在教学观念落后的情况。在他们的教学观念下,认为语文的教学就应该是以与语文知识相关的内容为主,以提高语文成绩为目的,而不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出现与课文内容或语文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
并且,有的小学语文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也让他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愿意进行德育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会对语文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
1、提高教师德育教育的意识
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教师对语文教育的认知以及对德育教育的观念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开展。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中去”,因此,教师除了要具备教授专业学科知识的能力,还要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意识。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善于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以帮助学生智力和道德的发展。
2、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体现了作者或文章内人物高尚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字里行间也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优秀的作品从多角度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饱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语文教师可以将课文按照章节或思想感情分类,围绕不同的主题编排文章,来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3、开展有关德育教育的语文教学活动
在语文大环境下,教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和阅读活动也有利于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和不同的主题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们讲一个有关道德的故事,让学生们记住,第二天到班上讲,当学生在班上讲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讲述,提出一些道德方面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们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比如,让学生阅读与品德培养有关的文章并写下读后感,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修养。
结语:德育教育是一种“于无声处胜有声”的教育,小语语文教学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德育教育的适当渗透。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原则,才能更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入小学语文课堂中。这样,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嘉悦.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A].《西部体育研究》2015 (05)12-13.
[2]赵建成,石云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7
[3]李兴荣.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208-210.
[4]刘义.核心素养视角下生涯发展教育的本土化路径研究[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