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要积极地融入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的上课体验感,提升课堂效率。因此,对于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研究具有较大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意义,再从教学目标、知识整合、情境构建、过程设计三个方面分析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供相关人士交流。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语文
引言: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实际教学。可见,生活化教学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意义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极其有限。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丰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传统的语文课堂大多采用“填鸭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为主。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而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于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很好的增强学生的语文课堂体验感,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教学活动当中,以此来提升语文课堂的效果[1]。
二、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在教学目标方面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模式,要求授课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上,均要适当的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立足于生活实践,发现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也要主动的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制定教学目标。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中国石拱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和教材,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自身所观察过的石拱桥的特点,鼓励学生概括、描述和分享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在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学习难度[2]。
(二)在知识整合方面
语文学习是一个动态式的学习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地整合语文教材中所出现的相关知识点,将固化的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运用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利用知识迁移的手段,使学生在熟悉的教学情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例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的具体描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与学生共同探讨在儿童时期所听过的神话故事、传说寓言,将课本中的知识迁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促进学生对教学认同感的形成。可见,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
(三)在情境构建方面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初,要着力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具体来说,可以结合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平台,帮助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构建,通过有效地整合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平台,通过视频播放、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桃花源中的美景,以此来渲染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当中,更好地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志趣爱好。学生在优美的田园风光质朴的人文风情中感受到陶渊明的志趣和人生态度,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具体地掌握语文知识。
(四)在过程设计方面
生活化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在课堂活动的过程设计上,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中大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了克服这一传统缺陷,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互动的过程设计上予以创新和改良。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全面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藤野先生》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应当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通过对藤野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点进行积极的思考,再通过小组式的合作探究来交流教师所设定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和作者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感受和体会,以此来达到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目标、知识整合、教学情景和教学过程设计上充分予以创新和改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我国初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仁.探析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8(6).
[2]徐林忠.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外交流,2019,000(00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