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单阐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内涵,着重探究保证有效教学的途径,从情境教学、思维导图以及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入手,并分别列举出对应的教学案例,借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教学情境
引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吸收效果,并推动其全面发展。而语文教师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加以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内涵
评价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主要评价标准在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体验以及速度。其中学习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发生怎样的改变,具体包括知识的储备量以及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加深等;学习体验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感到有所收获,面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对教学活动的兴趣;速度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些知识时所耗费的时间成本,也就是常说的效率。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新课改强调学生在课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兴趣。
(一)构建教学情境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将学生带入所学内容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的专注度,由此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具体可从三个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首先,需结合生活实际。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尚未成形,且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偏向于形象化的思维模式,需要借助以掌握的内容去理解新内容。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若完全与生活脱轨,会提高学生的学习难度,由此提升教学难度,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文中的意思。三年级属于小学的中年级阶段,是过渡时期,教师应注重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并适当提高内容的难度,更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将课文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其理解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1]。例如部编版三年级教材中有一篇《昆虫备忘录》,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常见的几种昆虫图片,如蝴蝶、蜻蜓、蚂蚁等,并询问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昆虫都有何特点。由此引入课文,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拉近文字与学生的距离。
其次,可借助音乐构建教学情境。不同的音乐风格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能够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及教学的感染力,在“枯燥”的课堂教学中注入一丝清凉,使死板的文字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对于部分无法通过语言描述使学生充分理解的内容,可以借助音乐传递情感。例如,在教师示范朗读以及学生朗读时便可以合适的音量播放适宜的音乐,有助于刺激学生的情感,更容易进入文字的世界中,在朗读《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类似于森林环境的音乐,较为舒缓。该种创设情境的方式较为适用于小学生,有利于教师展开教学,同时,还有利于突出课文的人文特点,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
最后,借助教学问题加以引导。教学问题是提高师生互动性,保证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教学提问通常分成核心问题以及辅助问题,前者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找出重点及难点内容,此类问题设置两个左右为宜,而后者解答的难度相对偏低,是围绕前者展开提问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追问期间,需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及逻辑性。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偏弱,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处,其求知欲通常需要依靠外部条件的影响。
对此,教学问题需具有启发性,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若出现用词不当、表述不清或回答较为浅显等情况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加以引导。另外,设计的问题需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利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近几年较为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用于整合知识点,梳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会在不加课堂导入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新课的教学,部分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课文预习,但一般不会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检查,给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机会,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检测。此种模式下,学生仍旧处于被动地学习地位,未能在正式学习前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概念,根本无知识框架可言。若始终以此种形式进行教学,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相应的教学有效程度也会受到影响。而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建立思维导图,由此强化预习的目的性,提高预习的效率,使学生的脑海中拥有大致的框架。之后经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调整思维导图,并加以补充,借此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影响。同时经常使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
例如,三年级下册中有一则寓言《守株待兔》,大部分学生已经看过此则寓言,在课程预习阶段,教师可为学生列出大致的框架,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具体可将《守株待兔》分成起因、经过、结果以及蕴含的道理四个模块,为给学生提供补充导图的思路,教师可直接给出事情发展的起因,如古时有位种田人,每日都会到田间干活,然而有一天,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其余的三个模块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加以整合并填上。大部分的小学生无法完整补充导图的内容,但此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对整个故事的框架,有助于其在文本中获取关键内容,保证预习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借助思维导图,强化整体的逻辑性,并与学生共同完成导图,由此深化学生对该则寓言的影响,并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内容和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因而,若想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需要充分运用该学科的特征,突出其生活化及实用性,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借助其对生活的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例如,三年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应适当提高对其写作能力的培养,通常会安排观察性的写作任务。教师在设置观察对象时,不应随便拟题,但可适当提高观察的难度,以强化其趣味性。常规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安排学生观察小动物、植物等,虽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细心,以及对周边事物的观察意识,但长此以往,观察的对象和方式较为单一,极易使学生丧失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结合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为安排观察及写作任务。如观察父母用手机的情况,学生回家后便会观察父母使用手机的情况,如随意拿起手机的次数、看手机的时长及内容等,除使用手机外,在家是否有其他的活动,如看电视、看杂志、做家务等。该种观察作业,容易激起学生对父母的好奇心。又如,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如偏食、懒惰等问题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造成何种影响。通过此类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意识到自身以及父母的不良习惯,以便从中吸取教训,自觉改变自身的不足之处。该种观察类的作业与常规的观察实践活动相比,更具有教育意义,促使学生观察日常不会注意到的细节,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有助于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3]。
结束语: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对文本的情感体会,教师需从学生本身的学习水平和对知识的理解效率出发,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方式、问题以及目标。通过情景带入、完善知识框架等,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保证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黄美华.新时代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综合探究[J].华夏教师,2020(11):47-48.
[2]王克玲.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09):25+29.
[3]郭兴兴.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9(1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