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名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第10期   作者: 张磊
[导读] 众所周知所有的美术教育过程都离不开对名画的解读

         摘要:众所周知所有的美术教育过程都离不开对名画的解读,幼儿美术教育是针对3-6岁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面对幼儿的年龄特殊性,教师很难让名画在教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学科原因教师对名画理解乏力,不能有效进行解读,致使名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利用率低下,面临这样的现状。本文以如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正确使用名画为出发点,探索幼儿美术教学的新途径。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名画
         一、定位幼儿美术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是针对3-6岁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教育工作者根据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开展有计划的艺术教育,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培养,让幼儿通过美术使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经过修正和理想化后的自由表现,幼儿不会像在游戏教育中那样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经验,而是他们的经验、观念、感情表现的这一过程,通过美术教育得以完善。
         二、定义名画
         著名图画,特指有深远影响和价值的画。画作不仅仅表现出作者精湛的绘画技艺而且往往体现出某一种精神、思想、风格或者时代背景下共同追求的主题。
         三、名画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使用现状
         (一)教师利用率低。
          众所周知幼儿园教师多为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美术学科只是大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美术中的概念或者作品很大一部分是在阐述抽象的意境,让非专业人士难以理解所以幼师对美术或者名画的理解是乏力的。然而优秀的幼儿美术教育需要教师们对美术作品进行故事化有趣的解读,所以造成名画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老师们不知从哪一方面入手,久而久之部分老师直接不用名画进行美术教育的引导。
         (二)幼儿共鸣性弱。
          美术教育是需要“隐性教育”的,在这里用到的“隐性教育”特指环境教育。目前幼儿接触教育的环境往往是幼儿园或者家庭。这两所场地很难有名画的出现,以至于美术氛围营造不够深入,幼儿不能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自然缺少强烈的共鸣,难以达到良好的美术教育目的。
         四、如何正确使用名画开展幼儿美术教育
         (一)名画作为欣赏主体出现在幼儿美术教育中。
         1、教育者在运用名画教育过程中,可以把名画作为欣赏主体来使用,让幼儿产生更多回忆。例如梵高作品—《黄房子》。作品描写的是梵高在阿尔勒租住的一间旅馆,旅馆外部墙壁被黄色颜料所包裹,起名为黄房子。作品中既能看到蓝色的天空也能看到土黄色的地面,能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群也能看到绵延弯曲的小路,众多场景组合成梵高心目中的“未来画室”。通过作品我们可以让幼儿回忆自己老家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房子周边都有什么?周边的物品都是什么颜色的?是用来做什么的?这样的教育更多的引起幼儿对自己身边事物的回忆,让幼儿更加热爱生活。
         2、教育者在运用名画教育过程中,可以把名画作为欣赏主体来使用,提升幼儿对未来的想象能力。例如高更作品—《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作品右下角是婴儿的出生,中间是成人摘果子自力更生预示着人类的发展,左下角是一个即将逝去的老人,这幅画面充分的展示出人类生命的轮回。通过作品我们可以让幼儿思考自己是从哪里的来的?长大后要做什么工作?当人老了就会死去,死去的人会去哪里?让幼儿懂得生老病死的概念,这是一个很好的生命教育。
         (二)名画作为演示主体出现在幼儿美术教育中。
          1、教育者在运用名画教育过程中,可以把名画作为演示主体,进行实体演示。例如朱塞佩·阿尔钦博托—《四季》,作品是阿尔钦博托在文艺复兴时期受意大利国王委托为宫殿所画的油画肖像画。《四季》分别运用蔬菜、花卉、树木、水果等元素进行有序组合形成人脸像,给人以特殊的观感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师可以利用我们自然生活中的材料在课堂为幼儿演示创作过程,提升课堂乐趣,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自由创作。
          2、教育者在运用名画教育过程中,可以把名画作为演示主体,进行场景演示。例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作品是中国画中分段式创作的典型作品,作者通过对汴郊野外、繁忙的汴河、热闹的集市三个重要场景描绘表现出繁荣兴盛、百业杂陈的市民社会。画面构图有主有次,有疏有密,场景安排有序,引人入胜,古都景色,再现世人眼中。今天在上海世博园通过投影和动画技术幻化出来的《清明上河图》,利用运动的画面把流淌的河水、飘动的帆船、往来的市民、客商、骆驼、鸡犬,流水潺潺,小贩的吆喝声生动的联系在一起,让观者身临其境。教师可利用影像版《清明上河图》来展示不同场景赋予的意义,让幼儿在观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在重要场景中可以让幼儿模仿加深理解。
         (三)名画作为临摹主体出现在幼儿美术教育中。
          1、教育者在运用名画教育过程中,可以把名画作为临摹主体,进行“点与线”临摹。例如吴冠中—《春如线》,作品没有具体的描写春天的某一样或者几样具体事物,而是用弯弯曲曲的线条描写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场景。加之那星星点点的绿色,为整个画面中填充了“动感”,这些点或是树叶或是小草亦或是碧荷,体现出画面的包容万象,诗意盎然。幼儿在独立创作之初最先接触的就是点与线,《春如线》创作过程中体现出对点与线创作的自由性,这似乎与涂鸦期的幼儿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临摹范本再恰当不过了。
         2、教育者在运用名画教育过程中,可以把名画作为临摹主体,进行“面的综合创作材料”临摹。例如蒙德里安—《格子画》,作品的构成是由抽象绘画元素之一“面”来组合的,当我们看到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色块带来的视觉冲击,其次是形体间的关系。面的收缩与扩张可以呈现出无限张力,让作品区别于传统绘画,表现其独特性。幼儿对于《格子画》的认知度会很高,因为他们能从作品中总结出特点,例如画面中有各种方形,方形有大有小,有长有短等,这种对面的认知可以更加高效的使得幼儿进行创作。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提供更多“面的综合材料”让幼儿用不同材料进行组合临摹。
         (四)名画作为装饰主体出现在幼儿美术教育中。
          1、教育者在运用名画教育过程中,可以把名画作为装饰主体,长期保存悬挂。教育者可以把系列名画长期悬挂在幼儿固定受教育场地(教室、家庭)。例如中国十大名画,画面相对简单易懂的长期放在低龄幼儿教育场地,如《五牛图》、《百骏图》,这两幅名画创作主体是动物,幼儿可以很容易识别名画的内容;画面较为复杂的可长期放在中低龄幼儿教育场地,如《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两幅名画作者一老一少,教育者可以以年龄为出发点让幼儿感受到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描绘。
         2、教育者在运用名画教育过程中,可以把名画作为装饰主体,定期更换悬挂。教育者可以把某个画家的名画定期的在幼儿流动性较大场所(花园、走廊)进行改变悬挂。例如伦勃朗不同时期的的自画像,伦勃朗一生中有90多幅自画像,每张自画像都表现出超高绘画技艺,同时展现出伦勃朗从青年的意气风发到老年的穷困潦倒。教育者可以把伦勃朗自画像不断的更换,让幼儿多角度了解画家的一生。
          五、总  结
          幼儿美术教育不单单是在现实生活层面上的表现过程,更应该是对更高层次美的追求,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和理解真、善、美,促使幼儿在情感认知、人格完善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名画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合理使用必然能够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开拓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创作美得意识。
参考文献:
         [1] 苟鹤群. 蒙德里安与赵无极画面中的点、线、面比较[J]. 西部皮革,2019. 09
         [2] 姜兵. 吴冠中笔下的树画之美[J]. 东方收藏,2020. 03
[3] 夏雨. 现代绘画名作在小学绘画教学中的运用实践[D]. 华中师范大学,2015. 05
         [4]王曼妮. 幼儿园美术教育教育中幼儿提问行为的研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0. 02
         [5]马汉青. 浅析高更对人生哲学的思考[J].今传媒,2020. 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