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第10期   作者:罗观升
[导读] 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物理作为理科学科

         摘要: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物理作为理科学科,想要学好物理需要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需要教师有的放矢的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然而,当前初中物理课堂上,依然存在“情境”变“场景”的现象,制约了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将从实践出发,谈谈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解决。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情境创设
一、引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多,物理作为培养学生理科思维的重要学科,以“问题”为中心的物理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其自主创新,物理研究史的发展就是围绕着“问题”展开。以往的物理教学过度注重教材知识,忽略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的阶段,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情境,情境是物理“问题”的土壤,没有肥沃的土壤,学生思维是得不到发展的,其已经成为考量学生创新思维、理科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7)》强调:“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对象,灵活应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见,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教师应当灵活应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不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被动灌输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注重对初中生物理思维的培养,用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
2.对情境的错误理解
         很多教师的“情境创设”是以“知识”为中心展开的,而将情感与能力目标选择性忽视了,使其成为物理课堂新课教学可有可无的陪衬,这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唯知识论”的延续,再这样教学思想下的物理课堂,短期来看,学生可以更快记住知识,但是一旦面对考试,学生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容易过目就忘。《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7)》里提到,物理情境的创设要“有意义”,即让学生通过理解情境进而理解物理知识,让物理课堂情境的创设成为教师下意识的教学内容。
3.情境创设“场景化”
         情境包含“情”与“境”,然而部分物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将创设情境教学误以为成“场景”教学,在课堂上用单一的图片当做“情境”,没能深化物理教学。如果只是将物理概念与图片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依然没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是沿用知识点讲解的方式组织教学。情境教学应该注重“情”与“境”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达成对物理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三、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对策
         由上文可知,初中物理里创设情境教学,要结合学生学情,针对性的采取策略,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知识,在互助、合作中提升能力。有如下策略:
1.实验情境,化抽象为形象
         教师创设情境,应当是一种“下意识”的教学行为,指的是,教师应当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出发启发学生思考,并且结合教学需要,对各类物理知识情境的创设信手拈来。物理情境的创设应该是由物理知识本身而来的,本质上来说,物理属于自然科学,其探究的是自然现象,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处在发展中,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抽象的物理知识,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会本能的回避物理学习。因此,物理教师可以借助“实验”,来化“抽象”为“形象”启发学生思考。

比如,在讲解“大气压”的概念时,学生可能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压感受不深,于是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实验情境“将一个剥过壳的熟鸡蛋放在一个瓶口比鸡蛋略小的玻璃瓶上,让学生观察立在瓶口的鸡蛋,接着拿开鸡蛋,并快速放入点燃的酒精棉,等到酒精棉快要烧完时,继续将鸡蛋立在上面,学生渐渐发现,鸡蛋开始慢慢陷入瓶口里,最后掉进瓶底。用实验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随后引出“大气压”的概念,将无形化作有形,创设实验情境来引发学生对知识概念的兴趣,使其愿意主动了解什么是“大气压”。物理知识相对抽象,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发挥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进而增进其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推”着前进了,而能够引导其主动探究问题,进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对求知的渴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初中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动机的关键阶段,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愿意探究问题,物理源自生活,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情境,引起其发现问题、探究答案。比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能有学生理解“声波”存在困难,这时,教师可以拿出一盆水,请一个同学用手指轻轻的点拨水面,学生可以观察到水面的波纹一圈一圈的向外延伸,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水波”与“声波”的相似之处,并且用绘图的方式将水波与声波的形态做对比,用学生熟悉的“水波”来强化对“声波”概念的理解,最终让学生领悟声音的传播是以“波”为形式的,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启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问题情境,提高思维水平
         物理学习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物理是自然科学,必然要研究自然现象,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是教学核心,如何让问题通俗易懂,做好问题的设计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难点内容,需要教师抓住课程要点,从“简单”到“复杂”的提问,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汽化和液化”时,重难点在于“水沸腾的特点与条件”,需要初中生转换思维,融入到问题情境中。首先,教师用提问启发学生:“大家应该都在家里烧过开水吧,有人知道水沸腾时有哪些特征吗?”,很快有学生作答:“水沸腾时会冒出气泡,而且温度很高。”接着教师拿出酒精灯与烧杯,演示水沸腾的过程,并且将温度的变化绘制成表格呈现在PPT上,接着提问:“我们在烧开水的过程中绘制成了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表,同学们思考一下哪一段是沸腾前?哪一段是沸腾后呢?”同学们经过分析、比较,发现水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而到了一定温度就会停止温度上升。教师继续追问:“温度上升阶段,是吸热还是放热?温度不变阶段是吸热还是放热。”(此时,教师提示学生全程用酒精灯加热,并做出提示,可能有学生不会作答,再次提示学生水的沸腾温度,任意温度都能够让水沸腾吗?学生在提示下很快发现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温度,并且继续加热,水才能持续沸腾,于是明白水沸腾需要吸热)。在教师循循善诱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总结水沸腾的特点以及需要的条件,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积极思考,提升思维品质。
 
小结
         综上所述,新课改强调学生要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这里的自主探究指的是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开动脑筋,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物理教学里,教师也应当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成为物理问题探究的主体,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总结物理规律,获得能力提升。其中,教师要摒弃不当的情境创设观念,创新课堂教学,用实验、生活、问题等多元化情境创设启发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蒙世远.将问题情境创设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方式探讨[J].才智,2020(18):25.
[2]黄振汉.也谈初中物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J].中学理科园地,2020,16(03):38-39.
[3]赵丹丹.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0(13):55-56.
[4]陈淋. 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5]林华.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9(06):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