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途径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第10期   作者:王彬利
[导读]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当中,数学往往是令学生头疼的学科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当中,数学往往是令学生头疼的学科,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并非浅显易懂,所以学生就很难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应用数学知识。不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上也出现了更多核心素养方面的要求,这便要求教师能够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兼顾培养以动手操作能力为代表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此,文章将在正确认识动手操作能力对小学数学课程重要性的前提下,分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引言:在小学数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年龄较小,所以在身体和心理发育上还不健全,而这也导致学生很难用成熟的思维能力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尽可能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方式;在数学课堂中引入动手操作有关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经过自身的动手实践后,数学知识的记忆黏性也会显著提高。
         一、动手操作能力在积极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
         在兴趣的作用下,数学学习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最直观的作用便是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而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枯燥的听从教师讲解知识,练习教师安排的题目,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有序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从课堂关系来看,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少得可怜,教师也很难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节奏。将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引入数学课堂后,教师可以用兴趣教学为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融入课堂整体,从而在互动中跟上教学节奏,印象深刻的掌握好数学知识。
         2.扩展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必然伴随着思维的活跃,学生在通过自身实践解决数学问题时,会自然的将数学知识和手头上的事物联系起来。动手实践的过程未必一帆风顺,但是在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使下,学生会不断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更深层次的思考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下,学生和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灌输式教育的桎梏,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扮演引导着的角色,一步一步带领学生融会贯通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养成可靠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受益终身。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公式套用,而是在科学的学习态度上用严谨的思维进行解析,而后才能有效地应用数学知识。当然,很多教师在规范动手能力教学时也会对数学的严谨进行申明,经过长期这样的教学以后,学生在面对数学学习乃至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都会牢固树立起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不过要怎样才能合理高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下面就对培养策略的实施进行建议策略方面的探讨。
         1.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想要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应当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自由的发散思维,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章节作为动手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周长时,教师可以自己或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不同周长的小物件,然后告诉同学们自己是怎么计算出它的周长。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对学生提出新问题,如将学生带来的10cmX6cm长方形小物件从中间切开一半,那么两个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回答两个都是13或11,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答案差异的原因,将小物件横竖切两次,那么四个方形的周长又是多少。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就被带动到课堂节奏当中,这是教师就可以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深化数学教学。
         2.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特征明显,除了活泼好动以外,还有强烈的好奇心。值得注意的是,好奇心是一柄双刃剑,若是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有效引导,就会导致课堂陷入无序状态。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展开教学工作。当教师设计本章节需要进行动手操作时,可以先向学生卖个关子,说表现好的学生待会可以参与到有趣的课堂活动当中,这样学生就会对有趣的活动产生遐想,从而想要在课堂中表现得更好。
         3.合理规划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涵盖广泛,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就读年级进行合理规划,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和知识水平的动手操作项目。正如二年级上册年级教学乘法表时,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记忆,这时就能引入动手操作培养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制作出一张乘法表。为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可以让学生用其他图形表示阿拉伯数字,如鸡蛋表示“0”,小鸭子表示
“2”;当所有学生都完成图表设计后,教师可以邀请全班同学一起评审,然后对最受欢迎的作品进行奖励,以此激励学生的动手操作热情。
         结束语:动手操作的培养并非简单的过程,教师要在正确认识学生整体状况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培养策略,以此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更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赵勤友,杨荣尊.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俪人:教师,2014(24):6-6.
         [2]李忠静.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措施[J].女报:家庭素质教育,2020(3):0234-02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