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措施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第10期   作者:1.曹光前 2.柯任梅
[导读] 班级是学校中最小的集体单位,班主任则是班集体最直接的管理者

         摘要:班级是学校中最小的集体单位,班主任则是班集体最直接的管理者,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秩序的维护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中小学阶段在整体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奠基地位,高质高效的班级管理能够成为教学活动质量与效率的重要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但调查实际情况发现,素质教育的推广并没有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带来直观的改变,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出现了很多传统管理理念带来的问题。笔者从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出发,研究了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为中小学班主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措施
         引言
         中小学班级管理任重且道远,相比于具有一定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中学生,中小学学生的管理存在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小学时期的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管理措施的不当很有可能激发学生对某一学科甚至学习的抵触心理。由此可见中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管理方式与管理措施直接决定着最终管理的效果。下文从现有班级管理的问题出发,探究在新时期环境下如何改进中小学班级管理,希望能为中小学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助力。
         一、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
         (一)教师管理理念不合理
         笔者与所在区域多所中小学的班主任交流沟通发现,很多教师把自己定位成了“牧羊人”,也就是监管者的状态。班级管理的重点在于学生人身安全、行为不出错以及家长能够接受的成绩水平。对于学生成长、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的处理方式有思想教育、批评教育或者干脆把问题交给家长。这样的管理理念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被使用了很长的时间,事实上这种管理理念存在着致命的缺陷。班主任始终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待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很多时候难以了解到问题的根源,批评、思想教育只能够对学生产生限制作用,难以促进学生正确认知的成长。不仅如此,这样的管理理念也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学生对班主任存在畏惧、抵触等不良心理,不利于班级管理活动的落实。中小学阶段班级管理的不到位,给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二)管理水平不达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班主任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不断提高的学历水平为班主任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助力。但调查实际情况发现,多数班主任都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以至于班级管理效果难以符合预期。基于实际情况分析发现,不少中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手段单一且专制,管理过程中不会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和想法,通过强硬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管理目标。从结果上看的确是实现了管理目标,但班级管理以及学生成长、学习中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累加很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长久的硬性管理容易激发学生的反叛心理,导致学生年龄渐长管理工作越来越难以实施。
         (三)师生之间存在沟通障碍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尊重师长也是学生长久以来秉承的观念。走访多个中小学发现,存在数量不少的中小学班主任没有认清自己的定位,将学生视为自己的下级、后辈。以至于在日常的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带有强烈的优越感,以至于与学生之间无法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多教师并不重视中小学生的个性,认为中小学生见识短浅,应当无条件的认同、服从自己。给学生树立起的班主任形象就是严肃、刻板、强硬,严重的阻碍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要知道班主任还肩负着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良好的沟通能够帮助班主任准确的抓住问题的核心,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班级管理效果的有效提升。班主任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障碍,已经成为了班级管理质量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二、提升中小学班级管理具体措施
         (一)班主任积极增强自身管理技能
         新时期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的获取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生获取信息的范围不断扩大,渠道不断增加,书本之外的知识得到了大量的积累。班主任也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性,通过多方面渠道对自身知识底蕴和管理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制定者,管理制度和措施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的效果。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能够帮助班主任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班主任也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扭转自身在学生心中严肃刻板的形象,这样才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进而构建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想要发挥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思想品德的重要作用,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榜样作用,当班主任的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进步也会自然而然的显现。
         (二)提升班级管理制度的合理性
         管理制度是班级管理效果发挥的重要框架,但实际上中小学的班级管理,往往是教师下达了决定或要求,但是很难得到有效的落实。这也是很多中小学班主任十分困扰的问题,面对这一情况重点就是管理制度合理性的提升,对班级管理效果的增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鉴于班级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引导作用,班主任应当在充分了解自己班级学生学习水平与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制定管理制度。从基础的习惯入手实施严格的管理,管理的方面逐渐延展,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实施也会相对更加顺利。如果学生对管理制度提出了疑问,班主任应当选择与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说服,如果不假思索的直接否认,难免对增加学生的抵触性。不仅如此,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也有助于班级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三)从整体出发实施班级管理
         班集体是由很多学生共同组成的,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已经开始鲜明的表现出来, 面对截然不同的学生个性,班级管理工作难免会产生偏颇。很多教师在对具有一定自我管理意识的学生青眼有加,而对调皮的学生采用放养或批评管理为主。这样的管理方式是对一部分学生的严重忽视,学生成长与学习中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更达不到引导整体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所以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应当从整体出发,不能够因为学生个性上的差异而厚此薄彼。对于自我管理意识薄弱、活泼好动的学生,不能够一味的打压、批评,而是要借助有技巧的交流,去了解学生错误的根源和心理状态。逆向推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自己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等,只有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才能够主动对错误进行改正,同时建立起正确的认知。班级管理工作不仅是对学生错误的纠正,还应当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来推动学生的成长。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很在意班主任和家长的认可,简单的鼓励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应对成长、学习中的困难提供助力。班主任还应当注意表扬与批评之间的平衡,找准平衡点才不至于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总结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证明中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效果会在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带来长远的影响。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对于满足素质教育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应当从自我提升、提高管理制度合理性以及兼顾整体等角度出发,对班级管理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通过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敏慧. 新时期提升中小学班主任育人能力的思考——基于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现状调查[J]. 华夏教师,2019(25):8-9.
[2]刘满文. 论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J]. 甘肃教育,2017(01):31.
[3]张立彬. 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措施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7(29):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