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家国情怀。
笔者以统编版“东汉的兴衰”一课为例,对初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初步思考探讨,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突出时空条件,培养时空意识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时间轴、地图落实初中历史学科对时间与空间的基本要求。
本节课要掌握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了解东汉的建立,为了让学生对东汉的建立有更直观、清楚的了解,笔者通过展示西汉以来到东汉建立的时间轴,在时间轴上相继标出西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王莽新朝的建立时间,顺带解决基础概念“外戚”、和王莽改制,指出改制彻底失败了,王莽的施政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西汉宗室刘秀亲自参加推翻王莽政权的农民起义,于25年建立东汉政权,东汉统治近两百年,直到220年灭亡。让学生整理东汉档案:建立者刘秀,时间25年-220年,都城洛阳,史称东汉。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东汉建立前的历史也进行了简单复习。同时对东汉建立的情况又有了初步了解,有助于梳理学生的历史时序。
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这都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应不断培养的能力。而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一门新学科,尤其容易混乱的就是历史时序,最容易张冠李戴,因此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帮助学生整合时序,以利于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认识史事要考虑到历史地理的状况,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笔者在利用时间轴帮学生整合历史时序后,辅以东汉疆域图,进一步从空间上让学生理解东汉王朝。西汉和东汉疆域大体一致,这样就更直观地让学生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
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 突出史料运用,培养实证能力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而史料的形式多样,内容庞杂,如需引用,必须精挑细选。
以光武帝初年采取的措施为例,笔者选取了三则史料。
研读材料,找找东汉初年汉光武帝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材料一:西汉末期以来,大量的农民沦为奴隶。……村落成了废墟,田地荒芜,关中大饥荒,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材料二:东汉初,国库空虚,社会腐败,官吏奢侈、官僚机构臃肿,全国有郡、国、县、邑、道、侯国各级机关加起来近两千个。
材料三:东汉建国伊始,北方及西域各族、东北,还有南蛮、西南夷等少数民族,活跃于东汉边境或临近边境的内地,对东汉政权构成或大或小的威胁,最大的边患匈奴“入寇尤深”。
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给定的历史资料来获取有用信息,还要求要进行高度概括。在史料选取中笔者选取的是陈述性史料而非结论,目的是体现“史料实证”的运用,既然是证明,那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辨别,从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三. 重视原因分析,渗透唯物史观
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要落实的唯物史观。笔者以光武中兴的原因为例,从光武帝采取的措施入手。
措施: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
补充以下四则不同形式的史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光武帝后期,整个社会人口增加、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这一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将东汉光武中兴和西汉文景之治做对比,不难发现两者做法类似,都涉及农业,强调和重视农业生产,都注重缓和社会矛盾,松弛人身依附关系。而最终达到的效果也是相似,这说明在汉朝农业社会的客观社会环境下,采取同类措施,产生同类效果的客观必然性。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重视历史解释,培养综和能力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根据教材内容,笔者发现教材对课题中东汉的“兴”描述不够,所给素材不足以让学生理解东汉的兴盛,但这一历史现象却非常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于是笔者又补充了几则资料,把后边课文内容相关史实整合在一起。
拓展:那么在光武帝去世后,光武中兴的良好开端又会将整个东汉王朝推向何处呢?
(提供给学生摘自《后汉书》的六则资料)
材料一:东汉到了和帝十七年(105年),全国户籍人口达到5300多万,户口达到923万多,耕田的数额也达到7320000余顷,已基本回升到接近西汉的最高水平。
材料二:东汉明帝时,于73年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此后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97年,又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
材料三:汉和帝时期,大将窦宪于91年率领汉军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中亚。
材料四:蔡伦,改进造纸术,于公元105年用新技术制造出了质地细软、价格低廉的蔡侯纸,使得以纸记录文字的方式更加普及。
材料五:在自然科学方面,东汉学术界有着很高的成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 “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
材料六:《九章算术》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逐条分析总结: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家趋于稳定,人口迅速增长,在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国家逐渐走向更为兴盛的局面!这样通过进一步补充拓展,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东汉从兴起走向兴盛,弥补了教材的缺失。
对本课另一问题“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社会动荡”,笔者同样提供多种形式史料素材,以表格、史料等方式让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理解历史现象,并能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东汉自汉和帝开始,皇位继承者年级幼小,在东汉许多皇帝都不长命,少子嗣。每每需要过继宗族子嗣来继承大统,太后因为过继的皇帝不是自己亲生儿子,不肯相信,所以常常是选立幼君,自己临朝听政,把大权交给自己娘家人才算放心。这样大权自然而然的就落到外戚手里。然一旦皇帝成年亲政,皇权和外戚集团的矛盾则不可避免地爆发出来。成年后皇帝只能依靠宦官集团的力量夺回权力东汉后期,自此,宦官因帮皇帝夺权有功而权力熏天。如此,便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但是外戚和宦官都是利用君权作乱,并非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因此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侵占了皇帝的权力,这反映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遇到危机。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透过事物现象发现其本质的学习能力,也落实了历史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这一素养的部分要求。
五.渗透家国情怀,进行立德树人
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要求要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学生应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这一环节通过归纳所学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家国情怀。问题:东汉为何会走向兴盛?又为何由兴盛到衰亡?
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陈述概括自己的答案。
兴盛原因:统治者顺应民心,发展农业生产,整顿吏治......
衰亡原因:统治者不得民心,加重剥削人民,政治统治腐朽,人民团结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这些历史事和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又有何意义呢?
通过引导,让学生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告诫着执政者,要时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当前中国的执政者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心里装着百姓,时时刻刻为民着想。
家国情怀素养一般内隐于心、外化于行,很难通过统一标准来衡量,只有不断去渗透培养方能成行。
总之,初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工作,它可以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科学参照,为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指导。初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可成,这需要教师长期创设条件进行培养,并且随着学生年纪的逐年增长,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进行渗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