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想要学好本科目的教学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史料实证与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因此,史料实证素养对学生学习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师,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这样既可以辅助学生的历史学习,还能提升学生历史综合素养。
关键词:
要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学生必须广泛大量地搜集历史资料、并深入挖掘资料中蕴含的历史事件,并运用自身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甄别,去粗取精,这样才能使历史资料中的真实事件、客观规律得到清晰的呈现。史料实证素养从本质来讲,既包括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思维品质也包括学生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课堂上,选择生动鲜活的史料,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就需要学生对史料实证产生一定的兴趣,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历史课程中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发人深省的历史事件、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事迹、有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这些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途径。目前,对于课本教学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参考的历史资料也仅仅停留在教材涉及的范围中,有些学生在学习时不会产生太大的兴趣,也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也更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补充更多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论证。例如:在学习隋唐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时,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课中,我们讲到到唐太宗善于纳谏,可以先向学生介绍魏征,分析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使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唐太宗善于用人纳谏的特点。之后,老师还可以以图片形式向学生展示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或者讲述唐太宗和魏征之间的历史故事,供学生阅读。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分析与运用,把史料与历史事件紧密地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兴趣,也使学生对唐太宗任用贤能、不拘一格的用人态度有更深入的了解,更能对唐太宗时期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出现的原因也更加明确。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会形成借助史料来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的思想意识,对学生的后续历史学习有很大帮助,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借助各种形式的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实证的剖析和分析能力。
具体来讲,教师在历史课堂中除了需要讲述重点知识点,还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历史文献、历史记录、著作以及各类文献等,使学生了解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说法与观点,从而能以客观全面的眼光去分析对待历史问题。例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咸丰皇帝向叶名琛下的三道上谕,让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叶名琛熟悉夷情,必有驾驭之法,著即相机妥办。”“此时若专力攻剿,原不难尽歼丑类。惟控制外夷,究非剿办内地匪徒可比……而平事之后,岂不虑其称兵报复?”的过程中,咸丰帝沽名钓誉、举棋不定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上教学过程也是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一种具体体现,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相关史料实证资源,鼓励学生阅读并剖析其中蕴含的一些信息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的剖析能力。
3、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史料,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搜集能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搜集历史资料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本节所学习的历史知识,课后给学生布置搜集历史资料的作业,学生在完成相关任务时既锻炼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其史料实证的搜集能力。同时,在搜集史料时学生还可以将学习到的历史知识运用到对史料正确性的考量当中,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因此,史料实证素养是对当下教育理念的积极响应,是深化初中历史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作为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更新现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充分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当今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我们要重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要从五大历史核心素养入手,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能力,以史实为依据,培养学生理解表达与解释分析能力,同时汲取经验与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等,让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将核心素养的素质教育改革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