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第10期   作者:陈伟光
[导读]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思想的理论基石,主张生活,社会和教学三合一的理念思想

         摘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思想的理论基石,主张生活,社会和教学三合一的理念思想。思想理论反对死记硬背的读书,主要侧重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把教育同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正是因为教育离不开生活,批判了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因此主张改革目前的学习教育脱离现实的弊端,积极把学校的道德法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生活教育,终身教育结合起来。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就明显符合这一教学特征,值得通过生活化的深度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精髓。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深入探索实践探究
         引言:初中的教育教学和生活实际的紧密相连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其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是初中教育教学中的重点组成部分之一。在课堂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实验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仅仅是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实践课上,指导学生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掌握和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人意识,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多方面树立学生的行动能力,创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素养提升。
         一、生活化教学内涵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因此教材内容和生活的联系至关重要,需要初中老师对此加以重视和探索研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合一的教育方法也是陶行知所推崇的一个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1]。目的是为了防止避免瞎做,瞎学,瞎教,期待理论和实践上形成统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免不了教与学的剥离,两者进行分开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2]。目前的教学中应该避免传统教育中脱离实际的教育方式,不再只会死读书和读死书,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活的知识。
         生活化教学就是指引导学生进入到一个更加广袤的社会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给学生一个新鲜的渠道,更早的投入到社会中的实践平台中,自发的把教育教学的内容更好的内化为个人的知识水平,从个人的生活环境中获得一定的技能提高和个人积极发展的动力。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内容就是要求初中生在个人的初中生活学习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和完善个人的道德知识水平和法治观念。教师从旁观察学生的个人学习生活,开展有效的沟通教育,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上,利用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道德法治课堂教学的效率。整合课堂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材,完成课堂教学标准,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创新性学习,实践。争取学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收获知识,体验快乐,积极结合教育教学和个人生活。
二、如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出现问题
(一)分数考核影响教学效率
         我国的教育往往以填鸭式的方式注重单方面的授课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在以目前的应试考试为主要的目的,使得学生往往更加注重学科类的成绩,从而忽视了个人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教师也忽视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与学的全面结合。思想道德和法治的课程充当了一个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行为的标准作用。近年来,我国对于学生个人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呼声,希望逐步能够受到重视,但是迫于分数考核的影响,教师为了学生的平均分等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脱离了结合现实的高效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的质量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但是从长远的实际发展来看,这样的被动接受知识会阻碍学生的个人思考的能力,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定式和僵化,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恶性循环的情况,知识点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问题和漏洞。
(二)家庭的教育影响,缺乏重视
         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对于孩子来说家庭和家长就是对他的启蒙,为孩子的第一印象做好基础十分重要,但这也是很多家庭所忽视的一方面。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有些家庭的家中学习条件不够充分,往往因为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采取放养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不注重学生个人思想和行为的正向发展,忽视了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道德法治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担任着对孩子道德品质,个人修养,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等多方面的责任。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的素养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孩子今后的心理成长问题和个人素养等多方面。有很多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关爱,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忽视了对于孩子的思想教育。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十分消极的影响,导致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畏畏缩缩,不敢说话交流等。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立足生活引入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为主[3]。通过讲故事或者演绎故事的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课余时间的交流更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领导能力,从而改善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验内容获得有关的知识内容,在学生对此有学习兴趣,并且主动的深入其中,才能达成真正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可以在投影屏幕上播放北京天安门升国旗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每天早上的升旗仪式是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课程,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对于五星红旗的背景文化有所了解,提升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或者集中在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的学生中组织开展一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二)组织班级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帮助班级学生建立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在亲身体验下,提升对于大自然的认识,提高对社会的了解。合理利用校外的资源构建的德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对德育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例如,学习组织学生进入居民区,在不大声扰民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将居民区的白色垃圾和草丛中的赃物拾捡出来装入垃圾桶。帮助社区的居民和环卫工人做好保护环境,不影响市容的工作,从小就在思想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这样以后孩子步入社会中,才能更好的体会现生活中环卫工人每日的辛苦,提高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懂得个人对于环境保护都有一份责任,也预防孩子将来发生的很多坏习惯,例如乱扔垃圾,不注意垃圾分类,滥用一次性用品和泡沫制品等。老师用的实际行动作为一份表率,启示路人不要破坏环境,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同学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班级学生在情景体验式德育的课程活动中感受和领悟活动的必要性,使得思想与法治教育主题显著。让同学在参加活动体验活动快乐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对法治思想的培养,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例如,可以在母亲节这一有纪念意义的节日下,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感恩之心的教育片,带领孩子对家长说出一些平时不会表达的话语。最后达到向青少年灌输亲情理念的重要性,给孩子提供一个渠道可以深刻了解到为人父母的不易,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更理解父母的苦心,不再任性与置气,学会感恩,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如何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站在父母角度,成为一个心存善良感恩的人。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是目前初中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关乎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部提升。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水平的培养,不仅仅在于书本上的单一的知识点,增强学生对于不同德育理念的共鸣。在此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社会活动,深刻感悟的教育,促进今后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小珍.浅谈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74-75.
[2]李慧. 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生活化教学探究[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2020:9-11.
[3]刘贵敏.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思维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