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第10期   作者:梁翠文
[导读]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价值观念形成、提升道德素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价值观念形成、提升道德素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培育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道德素养与法律精神的公民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没有及时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提升。因此,在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引入生活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融入热点事件,以此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学科综合素养提升。
         关键字: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及时更新,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理论讲授的现象,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的提高。
         1、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偏重知识讲授
         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是为了把握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前提条件。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有综合性,但是,教师在落后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往往重视知识目标的讲授,而诸如,能力提升、情感培养等目标没能得到足够重视。如:部分教师进行“青春的情绪”一课教学时,不带领学生分析情绪的类型,以及各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在教学中,直接讲授教材中应对各种负面情绪的措施。学生虽然记住了教材中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但是却不知道自身负面情绪是如何产生,找不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就难以解决问题。因此,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学生依旧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困难,走出负面情绪。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情感培养与能力提升才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设置教学目标,不可首末倒置,生搬硬套。
         (2)教学内容偏离生活
         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把政治教学理解为空洞的说教,忽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难以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学生对空洞的说教、缺乏活力的课堂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兴趣难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很难收到实际效果。在此背景下,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立足生活实际,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其充分理解知识,从而更好解决实际问题。
         2、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1)利用生活化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先导,对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有重要作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前,要在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把握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推动学生在教学起始阶段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导入的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生活经验,引入课堂导入,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进而提升学习主动性。
         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能够表现社会生活规则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设计“购物”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表演。在“购物”中,分别让学生饰演卖家、排队买家、插队买家的角色。教师指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设计插队者与排队者之间的对话,让卖家或者排队买家,充当劝导者。学生在插队者与自觉排队者的冲突中,会体验到不遵守规则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困扰与麻烦。通过劝导,插队者对自己的错误行为给他人制造的麻烦有了深刻认识。这种生活情境的教学,会加深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用所学知识验证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同时还起到了规范行为,提升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2)设计生活情境,增强学生融入感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能力快速增长的时期,大部分学生自制力还不够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采用理论讲解的教学方式,学生注意力难以充分集中,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也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面对这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思考生活中收获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以“创新驱动发展”一课为例,教师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几十年前自己的父辈,甚至祖辈的生活方式,他们有没有娱乐方式?有哪些娱乐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多会给出以前的生活缺乏娱乐活动的答案。教师进一步跟进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播放十年前和二十年前的照片或者录像,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前几代人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状态。学生会发现,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差别。十年前,最新潮的娱乐方式是上网冲浪;二十多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大多是“卡拉OK”。学生在观察之后,教师要提出问题“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人们的娱乐生活是如何从无到有,逐步丰富的?”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思考的下,得出结论,生活的变化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给人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教师利用情境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深入问题,思考原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改变,还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意义。
         (3)融入热点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时政热点来提升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引入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要积极把时政热点与教材内容结合,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进行时政热点分析时,还应该给学生传播正确的法律观念,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培养法治精神。
         以“中华儿女一家亲”教学为例,教师先结合时政热点——“港独分子”的企图分裂祖国的错误行为,提升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爱国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不同朝代的疆域图,讲解历史上中国领土范围。通过观察与教师讲解,学生对中国的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会意识到在民族历史中,各族人民相亲相爱,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中华儿女一家亲。之后,教师播放抗战电影,给学生讲解各民族在面对国家危急存亡时刻团结一心,抗击外敌侵略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统一战线存在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最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乱港分子一系列的错误行为,并询问学生:“面对这些不法分子,我们该如何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学生在经过教师讲解,与讨论思考后,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培养学生道德意识与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在初中阶段,教师要依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中要与生活实际结合,密切联系生活实践,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引入时政热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康继武.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8):10-11.
         [2]游丽金.初中道德与法治多元化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57-58.
         [3]李冰芳.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华夏教师,2020(08):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