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第10期   作者: 陈艺心
[导读]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文教学。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文教学。同时,写作也是一项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作文教学认识不到位,进行教学和训练过于随意和无序,学生缺乏写作兴趣,观察分析能力低下,写作能力较差。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注重学生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作文教学;
          一、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今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很多做法恰恰与新课标指导精神背道而驰。这些现象凸显出的问题不少,本文试从未能明确学习主体、缺乏系统的教学策略以及缺少教与学互相鼓励等方面分析问题所在:
         (一)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缺乏兴趣体验,知识未能有效转化为能力。
         2013年高考作文广东卷考的是关于“捐助”的材料作文,我在考前一次作文训练中,刚好进行了一次关于陈光标和杨国强高调捐助和低调捐助方式差异比较评析的作文训练,这本来已经和高考作文在主话题上很接近了,考试出来好多学生很兴奋,但也有学生跑过来讲他不知道怎么写这篇作文,写偏题了,其中还不乏个别成绩不错的学生。当时我感觉很惊讶,甚至有点生气,原本已经分析得很透彻的一个题目,怎么还写跑题了,但后来我细究了个中原因,就在于这些认识、这些知识仅是我的一己之见,并没有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和写作能力。教师本位的教学形式,仅把学生当作受众,老师讲什么,要求学生听什么,老师写什么,要求学生记什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本没有被激发起来;课堂上老师讲的、分析的,不管怎样清楚明白、怎样透彻到位,那都只是老师的认识与分析,学生并没有真正按照老师的思维去思考。
         (二)缺乏序列化训练,没有因人施教,教学效益低下。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课堂作文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常常缺乏系统设计,教学杂乱而随意。我们常常忽视一些问题:如何做好初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如何引导学生做到规范文体写作?如何培养学生深刻、个性的思维能力?很多时候,高中语文老师容易被高考信息牵着走,盲目追随所谓的高考信息,作文训练或随意或跳跃。这种训练方式,令学生无所适从:议论文该怎么写?题目该怎么审?没有相关资料储备怎么办?语言繁复、思路混乱、观点肤浅怎么办?于是,有的学生写出的文章不像议论文,不像记叙文,也不是夹叙夹议文,更不是散文,成了“四不像”的玩意儿。
          二、因人施教,激发兴趣,有序训练,提高作文课堂效益。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欲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我觉得教师要明确每次作文课的教学目的,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向课堂要效益。

在课堂教学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写作的源动力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
         “在教学中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是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
         推及到作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必须改变“填鸭式”教学的现状,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思考探索为主,教师引导鼓励为辅,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文是学生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主表达。在作文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指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尊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主体人格。因此,无论是系统的作文教学策略还是具体的作文训练方案,都应该兼顾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和现实需求,从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出发。此外,我们也应把自己的主导性地位落实到实际作文教学中,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只能够为学生提供信息、引导方向,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者,而不能替代学生去分析信息、制定方向,代替他们做结论的审定者。
         (二)写作训练重视生活体悟,回归生活经验
         宋代大儒朱熹曾经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告诫我们,一篇反映真见识的好文章,必须建立在“源头活水”的基础上。而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是指对生活的体悟与积累。没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见识,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又何来好文章?因此,教师既要教育学生充分利用条件去阅读各类报刊书籍,养成积累各种写作素材的习惯,又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的大课堂,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听、去看、去感受和体悟生活的种种,以增长阅历,开阔视野,增强辨析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才可能写出有份量、有情感、有内容的好文章。
         (三)倡导个性化写作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写作是个性化的表达,是个体与外界交流的绝佳方式。而既然存在“个体”一说,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在写作上,可包含写作能因素的个体差异和非写作能力的个体差异,即学生的知识储备、语言运用、个性、兴趣、动机、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基于此,要求施教者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全体性和差异性。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将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挖掘潜力,得到发展,得到写作的快乐。
         三、结束语
         总之,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明确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因材施教,制定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凸显写作素养的养成,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 参考文献:
     [1]陈琼梅.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翻转”之思[J].《东西南北:教育》,2017,9:52-52.
    [2]刘晓斌.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5,10:121-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