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表明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从全方位的标准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需达到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中长跑训练锻炼的是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身体状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本文对核心素养在小学中长跑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主要从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长跑训练的教学现状以及策略这两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中长跑训练、策略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长跑训练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在训练时态度不端正
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节奏相对于幼儿园来说,显得更加紧凑、快速,由于对体育训练接触不多,在课上被教师约束着,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中长跑的训练中态度不端正,没有好好把握住参与训练的机会。教师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除去准备活动与点名所花的时间,其余时间都是留给学生进行训练的,这种硬性要求容易导致学生不乐意完成,因而应付了事,对待体育课时态度散漫。
(二)学生在训练时容易发生危险
小学体育课相对于其余主课来说,氛围会比较欢快一些,这个年纪的学生正处于喜爱玩乐的阶段,体育课的活动范围较广,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教师身上,对教师提到的注意事项不关心,只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因而在进行训练时,由于自身太过兴奋的原因,导致意外的事故发生,这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人也不负责的态度,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人身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长跑训练的策略
(一)增设有趣的训练方式
中长跑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需要他们的耐心和勇气加以支撑,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增设一些有趣的训练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鼓励他们参与到训练中。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分为四支小队伍,分别带领到四个不同的跑道上,每两支队伍之间需间隔一个跑道,保证训练过程中安全进行,开始训练时,让每一支队伍的最后一名学生,以加速跑的形式跑到队伍的领头位置,以此类推每位同学按同样的方式轮完,用时最短的队伍可以获得小奖品,以资鼓励。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此时的集体荣誉感被无限放大,更能激发学生在中长跑的潜能,提升他们的跑步速度。
(二)调节合理的训练强度
亚里士多德说过:“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中长跑的后劲是很足的,一旦强度过大,隔天就会产生肌肉酸痛甚至拉伤的情况,因此要合理安排训练强度,规划好适合学生训练的方案再进行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在训练结束后询问学生身体状况如何,若是觉得训练强度太大,那么可以适当减小强度,从八百米训练改为四百米训练,让学生有一个缓冲的时间,若是觉得训练强度刚好,就可以再此基础上增加两百米的长度,做到合理调节。
(三)改变传统的跑步模式
布莱克曾提到:“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在街道上挤来挤去不会有所作为。”创新才能发现新鲜事,要善于寻找新的办法打破常规,将中长跑的传统模式改变成具有创意的模式,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吸引力,他们往往对新事物会产生好奇心,主动参与进训练中。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直道跑,弯道走”的方式,训练学生的中长跑,锻炼学生控制呼吸节奏,直道考验学生的爆发力,经过一段距离的奔跑,在弯道适当给予休息时间,可以为学生提供能量,平稳自己的呼吸状况,为下一个直道做准备。
三、总结
苏格拉底曾指出:“身体的健康因静止不动而破坏,因运动练习而长期保持。”学生的身体素质应从小抓起,运动是一项有益身体健康的活动,健康的保持离不开运动的坚持。体育课上安排的中长跑,是在核心素养上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锻炼学生的耐力、速度、力量以及平衡,往往也是求生的手段之一,因此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文中提到的三个策略,分别为增设有趣的训练方式、调节合理的训练强度、改变传统的跑步模式,这三种方法都有助于学生在中长跑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增强身体素质的锻炼。体育教育一直在进行,学生不仅要在学习上有所突破,在体育方面也不能落下太多,如今社区所追求的不仅是知识型人才,更多的是各方面均在发展的人才。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养,丰富自己的经验,与教师默契配合,通过实践将自己打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亮.丰富训练方式,提升中长跑教学效率[J].田径,2018(12):13-14.
[2]李康福,宁易新,刘岑.速度训练在小学中长跑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8(01):57-58.
[3]徐茂珠.小学生中长跑训练途径与方法的实践探索[J].运动,2016(23):125-126.
[4]吴春花.刍议小学阶段的“中长跑兴趣训练法”[J].中国学校体育,2013(S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