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实现公共基础课程的现代化建设与管理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4月第10期   作者:陶叶灵
[导读] 近年来,我国社会建设各项事业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诸多优秀的成果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建设各项事业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诸多优秀的成果,推动着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向现代化迈进;教育事业亦是如此,追随着国家发展与进步的步伐,教育事业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确立了一系列全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传统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在开设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与制度,几乎完全照搬高等教育的普遍模式,然而现代高职学校办学已经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崇尚“以服务为崇旨,以就业为导向”,这这一理念引导下,高职学校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上必然做出想应改革,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要求,突破原有教学模式的限制,重新进行学科定位,在确保现阶段教学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提供更多可能。本文就高职院校寻求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理念指导与行动策略展开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基础课程管理 教学理念 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基础教育提出了全新的目标与要求,不仅对学生进行普遍性的基础教育,同时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以及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考核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标准。从现代化的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在严格要求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情况下,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在人文素养、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然而,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快速迎合国家提出的现代化教育要求而盲目开展教学工作,设置大量相关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并没有意识到过于针对性以及功利性强的教学初衷反而会在实践中适得其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意识到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学生道德水平都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教师及学生都应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警醒,始终严于律己,并非靠简单的课堂教学,而是依靠每天的学习、实践,在潜移默化当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水平,最终实现国家为其提出的目标。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现状
         (一)公共基础课程发展过程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过多可以参考的经验,全部依靠实践中的实验以及不断调整。在课程开设初期,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完全遵循其他高等教育院校的开设模式,更多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开设了大量的公共基础课程,然而这一开课原则却与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相左,完全忽略的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其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区别;随后,高职院校慢慢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加强对于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然而在这条道路上也出现了极端化现象,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反而忽略了起思想领域的建设,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很少,要求也相对降低,甚至有学校认为只要能够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技能,便无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这使得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一度销声匿迹,而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出现了短暂的空白。
         (二)公共基础课程在开设时存在的具体问题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在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时并没有秉持着科学的办学理念,将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专业技能教育完全割裂开来,导致往往顾此而失彼。然而这样的做法则是完全忽略了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各项学习与成长、就业并最终走向社会之间的内部联系,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看似与学生的专业无关,实则是帮助其形成科学看待世界的眼光,并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开设公共基础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为了教育而教育”,不能正确把握公共基础课程的意义,便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在实践教学当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公共基础教育的掌握程度虽然普遍较低,但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大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基础与现阶段的学习能力都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普遍性极强的公共基础教育实则不能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对于提升其综合能力来说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也使得公共基础课程的效用大打折扣。
         不仅如此,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更加需要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其动手能力强,更加愿意进行实践方面的学习,然而现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开展则忽略了学生们的这些学习特点,只是盲目照搬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并没有针对高职院校做出相对应的调整;过分注重成绩与最终的结果,这些都使得学生从内心深处失去了接受公共基础教育的欲望,难以对公共基础课程产生性,因此也很难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现代教学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提高职业能力是其学习各项课程的根本目标,然而职业能力并不单指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学习,同时也包括职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的学习。国家对于高职院校提出的教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应当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是作为技术人才的基本,同时也更加注意“高素质”在专业型人才中的重要性,要求提高专业型人才的职业素养。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现代社会的高职院校学生不仅仅应当注重专业技能的练习,同时应当参加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同时提升自己的职业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等,在成为专业型人才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三、针对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开设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应当重点把握学生的职业素养及整体素质培养,基于这种需求,本文在这里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帮助学生充分意识到人文素养在其今后生存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存在这样的误区:只要专业技术过硬,必然能够很好地走入社会,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然而在事实上,社会并不仅仅对于一个人在专业上提出要求,在为人处世、人家交往以及是否具有正确判断事情对错的能力都提出了综合的考验,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们意识到到这一问题,从而使他们发自内心重视职业道德的学习,从而主动参与、主动接受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校方面也应当加强学生在正确的三观、道德、法律、行业准则以及各种优秀品格的培养,将学生塑造为德行兼备的学生,将来走出学校后,也能够更加充分的融入社会。
         其次,除了大框架下的精神层面构建,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也应当被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着重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文明素养,并将其作为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这一教育环境下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更加不容忽视,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在今后的教学工作重加强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加强人文素养培养在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占比,不断努力探索,寻找到适应自己学校具体情况的人文素养建设体系,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能力的专业化与现代化。
         再次,众所周知,作为当代社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大学生应当有自身应该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然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缺失却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相对较低,然而这些知识对于其个人在综合能力的提升、专业技能的理论性提高以及今后步入社会后的综合发展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阶段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基础知识教育,那么其今后的发展就缺少了坚定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努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变迁,不断总结出真正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公共课程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奠定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其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中能够更加一帆风顺。
         最后,高职院校应当加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

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内容编订时一定要注意其实践性,要更多教授学生能够用到的、真正贴合 学生生活并对其今后发展有所帮助的理论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理论观点,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对于学生进行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教学,使得理论与实践始终保持高度联系,两者相互促进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高职院校构建科学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原则
         公共基础课程的开展原则必然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学校建设与学生培养方向,因此在开设相关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都爱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及学生培养原则,同时考虑到学生具体特点以及其今后的就业方向,不仅如此,理论课程的实质还应当遵循社会对于该行业人才的实际要求,充分考虑到各个主体、各个层面,综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准则,同时也要参考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开展公共基础课程;体现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性,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思想理论建设服务,将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五、高职院校构建科学的公共基础课程具体内容
         (一)针对行业需求倒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具体设置
         根据国务院所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的最终归宿即为离开学校、融入社会、走向技术岗位,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培养就应当与其最终的应用相匹配,不紧要完成日常的学习任务,更多的是深入分析该行业内的企业具体需求以及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对于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来说,如果没有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完美对接,实际上则是浪费了学生用来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时间,没有真正发挥公共基础课程应有的作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来说并没有起到足够的帮助。  因此,优秀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应当分模块进行,针对学习及应用当中的不同侧重点展开分批、分层次教学,并最终将分散的教学内容集中起来,打通其内在联系,使其共同服务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来说,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分为素质教育与专业职业技术两个模块。针对国家提出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素质教育模块很好的培养了“高素质”人才,使得技术性人员不但拥有专业技术,同时对于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也有所涉及,这不仅对其专业水平的提高也起着助推作用,还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更加有利于每一位技术型人才都能够发挥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而专业技能模块涵盖内容较多,角度也更加集中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着重强调学生在处理自身专业时所遇到的技术性问题、协调沟通问题、协调合作问题等等,只有公共基础课程展开了做够的教学,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后才能够有所准备,更好的融入工作岗位。
         (二)做好充分的课程设计与课前准备
         在实践当中,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并没有对公共基础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其在教学时就很难做到良好的课堂设计与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极大损害了公共基础课程的质量,没有发挥其原本能够达到的效果。因此,广大教师在实践时应当充分做好规划,充分研读、了解教学目标与后期应用之间的差距,努力设计教学内容使其尽可能与后期实际运用相契合。在教学内容方面,既应当涉及到先关知识的基础操作与基本理论,同时也当讲授与相关的内容,通过不同专业需求的了解,从中对比自身专业的特色,往往能够得到更加清晰、准确的经验,并为其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相应国家改革号召,强加软、硬基础设施建设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开设,不仅仅要做好理论工作方面的建设,同时在硬件设施上一定要保持齐头并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设备及学习材料。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在选取时应当无比仔细,从众多版本的教材中选择最适合本校学生学习、满足本校学生实际能够接受的水平并对其今后发展意义最大的教材,不能一味盲目追求教材难度,这样只会使得学生不仅不能学到知识,还会丧失对于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兴趣。在选择好教材后,还应当及时配备教材相关的参考书目、指导材料等等内容辅助教材学习,为学生在教材学习之余提供更多参考,帮助接受能力相对较低的同学答疑解惑,帮助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加以拓展,实现各个阶段的同学都能在公共基础课程当中真正有所收获。
         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正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应当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主动融入到改革浪潮当中去。教师作为改革的主体,更加应当积极主动转变原有教学理念,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目标,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实现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转型升级。然而在实际当中我们发现,理论知识相对缺乏的想象不仅存在于学生身上,在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当中也有所体现,因此其在教学时也必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为广大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学当中,除了对于自身专业技能的高标准要求之外,还应当努力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努力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学习带动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并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学校层面也可以加强对于优秀理论教师资源的引进,平衡专业教师与理论教师比重,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教学,提高公共基础课程的水平与效果。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将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规划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讨论环节,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就必然要在实践中出真知。各个学校因其自身不同情况,在具体运用教学工具以及教学方式时都存在着细小的差异,然而我们并不能将这些差异忽略不计,以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高职院校进行完全相同的课程建设,这样不仅导致公共基础课程不能得到良好开展,甚至会有部分学校因为结构的不适应而出现排异反应,反而降低学生学习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努力探索并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公共基础课程的推进相结合,从中选择出最适合本校的方法,小范围开展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得到学生与教师的真实反馈,并根据这些意见进行反复多次的优化升级,最终得出最适合本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方法。
         (五)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公共基础课程与高职院校学生所学习的技术知识存在着较大差异,技术操作更多存在于实践层面,需要学生大量动手实操,因此学生通常不会感到疲倦或厌烦,对于技术知识学习保持着高度的兴趣;然而公共基础课程则更类似于传统应试教育,通过老师的讲授与灌输一个个知识点,学生在课后进行反复练习或背诵后将其掌握,这种缺乏趣味性与动手性的学习过程很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不再主动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因此,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当中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不能一味进行知识点的灌输性教学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在课堂上播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作用,稳固每一节公共基础课程应当达到的教学成果。
         结语: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有赖于公共基础课程方面的建设与补充,只有开设优质公共基础课程,实现人才培养方面的全面、均衡发展,保证学生在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同时有良好的机会接受更高质量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更好的走向社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利香.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新思考[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6):69-71.
[2]黄洋,刘义国.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实施情况调研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4):83-88.
[3]汪泽焱.公共基础课程责任教授制的创新实践[J].高教论坛,2020(04):69-72.
[4]蒲冰远,石丽莉,钱玲,王长辉,黄添喜.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及定位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7(29):1-5.
[5]陈博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形成性评价的构建与运用[J].职教论坛,2020(02):66-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