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实践活动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10期   作者:陈燕
[导读]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爱情趣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爱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激发情感的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爱好时,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高,学习效果也佳。反之,学习被动,被老师和家长逼迫学习,学习效果就不尽人意。这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让学生学好语文,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探究意识、人文素养是今后语文教学的重点,但许多学生提起语文学习就不以为然。因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改革中,我注重了这一侧重点,下面浅谈几点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如果每个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关怀、亲切、温暖,学生就会主动亲近你,喜欢你,从情感上接纳里。愿意和你交朋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的道理。我们强调,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尤其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家庭特殊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教育他们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语来感染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从老师的身上受到激励,感到振奋。让学生感到“老师心中有我”、“老师喜欢我”、“老师真好”,他们自然会尊重老师,亲近老师。对你所教学科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学习自信心和动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方法,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例如。我在教授《匆匆》这一课时。

首先运用了课外延伸法,在学习之前,首先让学生们上网,自己动手查找朱自清的个人简介及作品,以便在课堂上介绍给大家。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解决生字词。然后复述课文内容。接着,我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1、作者围绕哪一句话来展开论述的?2、课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其中的优美片段。让学生们感受到时光的匆匆,以及培养学生珍惜时间认真学习的情感。最后,学生们根据散文,总结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三、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的课程改革,增加了诵读欣赏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写作能力,特别是有益于作文教学。我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作文教学过于重视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主要突出教师引导的作用,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与参入状态,致使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厌写作文。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实施。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尝试把作文与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朗读比赛后,写读后感;观看电影后,写观后感;教师节,写我爱老师。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班上举办演讲会故事会,让学生写演讲稿,讲故事。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开展作文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四、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各种能力,取得了语文学习的成功,使学生产生了学习语文的浓厚乐趣,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前进动力。我也经常在课堂上利用反馈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并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或给予一句话的勉励,或给他鼓一次掌,或给她一点小小的物质奖励。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坚定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进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探索实践等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而让学生爱学、乐学,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便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