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地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由此可见,使学生掌握高效地学习方法已经成为现阶段教学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初中地理开始引入探究式学习策略,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发现问题的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来对问题进行解决。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寻最优的使用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慢慢地发现探究式学习在课堂上发挥的重要意义,因而鼓励教师积极应用这一模式去开展教学。这一模式的开展是为了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提问,这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行对知识进行探究并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在初中地理课堂上使用这一模式是大势所趋。但研究表明,还有很多教师并不能合理应用这一方略,因而本文将具体讨论教师有效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之所以更具生命力和可行性,原因就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有目的引导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观察力、思考能力以及主动性,从而使自身的学习态度得到明确并获得永久的学习能力。总的来说,这一教学的突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其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寻求新的课堂教学手段,进而使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贴合学生,使其自愿并主动地融入课堂,而不是出现人虽在教室,心却已不知在哪个游戏或电视剧中的现象。第二,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完全投入其中,如果探究的最后有结果或收获,学生就能体会到巨大的成就感,进而对地理产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化。第三,科学是试探出来的,知识是试错出来的,只有自己探索出来的内容才是学生记忆最深刻和理解最透彻的。对于地理中出现的地形和地貌知识,如果只依靠教师的单纯讲解,那么学生很难真的记忆和掌握,这时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图片搜索或是实地观看等去探究这些知识,那么记忆的效果将会非常显著。第四,这一模式的使用不仅仅只局限于地理学科,其他学科一样适用。不仅如此,这同样也是一种能够使学生应用于将来生活的习惯。只要学生有探究的意识并能有探究的习惯,那么将会使其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策略
2.1 以提问方式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率,致使课堂常常出现自己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兴致勃勃,而底下的学生却是心不在焉,难以理解等现象;又或是受教学进度和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得不一味地快速讲解,进而致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对教师的讲解进行思考和疑问。这都会加重学生的身心负担,降低其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度。若将提问环节引入其中,就能有效开展探究式学习,进而解决上述困扰。提问不仅可以最直观地暴露学生的问题,使教师得到最真实的反馈,进而方便及时修改教学计划,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根据教师的问题不断地思考、探究和提高。但是教师也不可为了提问的要求而随意地找寻话题,使得所问的话题过于简单、常见。
那样只会对有限的时间造成浪费,并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在全面把握课本的同时选出其中合适的课题和话题,并能在最合适的时间内将问题抛出,使这一策略能够达到效果最优化。例如,当教师讲到《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时,可以提前对学生提出要求,希望他们能够在课下准备好地图或是地球仪,并能对将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而在课堂之中,就可以向其询问“临近的地区、国家有哪些”“其中某一地区的地形、气候、生产方式等是什么”。
2.2 开展讨论,强化学生探究技巧
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薄弱的,加之知识具有无穷的魅力,因而在初中阶段只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去对地理进行探寻往往比较困难且低效。探究式学习的重点就在于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能从不同角度发现不同的问题,并能打开思维,从各个角度去探寻和深究地理知识。每个人的思维都各不相同,这时只有学生互相探讨,才能使思维得到开阔,技巧得以强化。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其进行分组,组别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二是学生的自身情况。教师一定要确保每个成员不会出现职能相撞的现象,要保证每个人都能在组内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其次就是保证探究的内容有深度和意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就是一个较好的内容。最后就是要做好探讨前后的相关工作,如组内和组间的交流、评价,以及指导。在此教师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思维碰撞、融合的过程远比最后的结果重要,过程才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
2.3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脱离实际,将地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分离开来,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加以记忆那么一定就能潜移默化地实现其与生活的融合。其实不然,利用生活进行教学不仅切实符合课标需求,增强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生活的能力,还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的欲望,因为对生活加以解释往往对学生而言更实用且有挑战性。为此教师可以从诗句、自然现象、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引出当节课的所讲内容,使学生对此产生探究的意识和兴趣,从而将生活与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当教师讲到《自然灾害》时,就可以联系学生熟知的汶川地震,使其以地理知识为依据探究地震的多方原因,以及如何做好震后的重建工作。可以从诗句“巍巍苍苍,冰峰百尺,悬河千丈,山川相间”出发,引导学生去探究青藏高原的相关知识。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在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式学习这一模式是很有必要的。为了使其能够更好地凸显作用,实现教学最优化,就需要教师从生活、提问、合作探讨入手,不断提高学生探究的意识、能力和技巧。
参考文献:
[1]王益红.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7,(10):7.
[2]原颖.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分析[J].亚太教育,2016(07):89.
[3]徐振洲.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策略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