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3—6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说谎行为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10期   作者:吴珊珊
[导读] 说谎行为在幼儿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摘要]说谎行为在幼儿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本文通过案例及分析,探讨了幼儿说谎行为的原因并进行分析,对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这一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教师和家长要高度重视,针对幼儿说谎行为的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不良习惯,为孩子以后能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有意说谎;无意说谎;原因
        
         3—6岁的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此阶段的幼儿还无法准确的分辨想象与现实的差距。说谎这个现象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每个幼儿说谎都是有原因的,这就要通过家长、教师等发现孩子的问题并积极有效的解决。此阶段是幼儿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成人要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往往会出现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这属于无意说谎。)
[案例1]有一天主班李老师要小朋友回家带一些糖果来幼儿园,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回家后跟妈妈说老师要他们每个人带一个蛋糕去幼儿园,这位妈妈第二天拿着买好的蛋糕把女儿送到了班上,李老师差异的告诉她并没有让小朋友带蛋糕,她昨天讲的是糖果。这位妈妈严厉的对着孩子问她为什么要说谎。
 [分析]李老师事后跟那个小朋友谈心时,发现原来这个小朋友昨天听清了老师的要求,但是回家后就忘了,凭借自己的记忆跟妈妈说要带蛋糕。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成人要细心、耐心的教育孩子以后要听清老师的话,如果忘记了要告诉家人,父母可以打电话问老师究竟要带什么。从父母的角度说不可以一味的责备孩子,如此下去只会让幼儿心里产生恐惧,以后更加不敢讲实话,那么他只能说谎。由于孩子的年龄还比较小,他认知事物的能力低,记忆力也较差,常常将想象与现实混淆在一起,把一些虚有的想象当做实实在在的生活,因此他会本能的将想象定位与现实。这是幼儿的一种假象。
[案例2]有一个孩子从电视里看到许多孩子在海边玩得特别开心,于是到了幼儿园她就跟其他的小朋友绘声绘色的说她在海边玩得如何如何开心,她幻想自己去过海边玩儿,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分析]这个案例中,当孩子看到了海边的情景,他便幻想自己在海边,可以看出孩子特别渴望去海边玩,当我们成人发现这个问题时,可以带孩子去海边玩一玩,让他亲身体验感受海边的乐趣。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责备,要正确引导幼儿。
         从以上这些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并不是真的在撒谎,只是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但是当成人发现这一问题时多数都会显得较为气愤,以为幼儿真的在说谎,并没有太多的考虑事情的原由,只是一味的批评幼儿,甚至时训斥,这一现象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作为成人的我们要正确对待幼儿的这种行为,并以一个积极的态度矫正。

德国教育家多罗特·克雷默说过:“如果父母能够采用一种平静、镇静、理解的方式对待子女的过错,那么从一开始就可以避免许多谎话和不必要的争论。”
         二、有意说谎(有意说谎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欺骗,但欺骗一定带有有意性,并伴有个性化特征,刚刚萌芽的有意说谎与欺骗有着本质的不同。)
[案例]上课结束时,老师问班上的小朋友爸爸好还是妈妈好,有的小朋友们说都好,有的会说爸爸好或者妈妈好,而老师会表扬那些说都好的小朋友。
[分析]这个案例中有的幼儿时为了“讨好”老师而说谎,幼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时会有意说谎,与无意说谎不同的是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多少少反映出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老师要对这类说谎给予重视,而不是表扬,当遇到上列问题时,老师可以请小朋友来说一说爸爸妈妈哪儿好?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幼儿为了取悦他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便会发生有意说谎的现象。例如在幼儿园里,有的孩子想要获得老师和小朋友的注意、赞赏、羡慕,会将一些事情扭曲夸大,或把他人的“成功”归功于自己,在或者把自己的失败推给其他人…在那些孩子的内心就形成了一种说话要讨好别人的谎言定势,谎言给对方带来的愉快体验强化了幼儿有意说谎的动机和行为。作为老师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态度一定要明确,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怎么做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我们要帮助幼儿养成考虑好问题再作回答的好习惯,将幼儿说谎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罗素曾经说过,幼儿的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此阶段的幼儿已经有了自我防护的意识,当他们做错事了预感将要受到惩罚时,他们会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心理。当成人对幼儿的要求和规范日益严格,为幼儿的行为设定了各种限制时,这些来自成人的“权威压力”使幼儿害怕承认的批评与纠正,但又不得不迎合成人对他们的期盼,从而导致幼儿的有意说谎。尤其当幼儿初尝有意说谎的甜头后,会形成一种习惯,相应的也会扩散到幼儿的社会行为中。对于孩子的第一次说谎,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教育得法,就可以使他以后不再撒谎,如果第一次未抓紧或留有后遗症,以后再纠正就很困难。
         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还未成熟,并不知说谎行为的害处,幼儿说谎如果不及时教育,将会养成习惯性说谎的不良品质,而且一旦养成习惯将会影响其健康成长,甚至会贻害终生。所以无论是孩子的无意说谎还是有意说谎,作为成人的我们在发现孩子说谎后一定要具体地分析、冷静地对待,千万不要一味的训斥。要弄清幼儿说谎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从原因入手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懂得说谎的危害,从而引以为戒,不给幼儿说谎的机会。家长、老师要身教重于言教,严格要求自己,不在孩子面前说谎,答应孩子的事情要尽量办到。经常有意识的给孩子讲一些有关实事求是的事例,让孩子理解诚实做人的美德。帮助幼儿发展较好的品行,为以后的生活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晓玲.幼儿说谎行为浅析[N].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 (04)
[2]徐芳.幼儿说谎的成因及对策分析[N].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