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纵观国际、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等都体现出数学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的思想,为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讨论是教学中交流与合作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以积极的心态,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时讨论
新课导入在每节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让学生从已知出发,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找准前后衔接点,搭好新知识铺垫桥。在教学中,为了使这个环节更加贴近学生,我力求抓住新知教学特点,让学生通过讨论,自然过渡。如教学“求平均数”导入新课时,我紧紧抓住“求平均数”的意义,就上一单元测验成绩,用投影仪展示第四、第五两组学生测验成绩表,让学生讨论哪组学生测验成绩好。通过讨论,学生积极动脑,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第四组学生成绩好,因为第四组学生总分多,有的学生说第五组学生成绩好,因为最高分在第五组,有的学生在讨论中认为无法判断哪组学生成绩好。这时学生产生了认知结构内部不平衡,创设了急于想知道问题答案的情境,在这种情况下,我揭示求平均数的课题,通过导入时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节课我应该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激起其好奇、好胜的心理,唤起其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认知环境。
二、探新时讨论
在新课导入后,对于教学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深挖教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需要学习新知之间架起一道知识桥梁,让学生通过讨论,互相交流,获取新知。如,教学“分数性质”时,我试图从指导学生由商不变性质去发现分数性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商不变的性质。练习180÷4商是多少,指明说出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2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商又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列举与1÷2=2÷4=3÷6=……再改写成分数书写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左到右,再右至左观察,组织学生讨论、尝试能不能用商不变性质说明分数性质。讨论中,学生跃跃欲试,开始悄悄轻声的、支离破碎的,渐渐地互相配合起来。说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此时我让学生看书上结论,验证自己说法对不对,趁势我又提出新的讨论提纲:结论中为什么有“零除外”规定呢?学生又一次进入热烈讨论中,经过讨论有的学生口述道:如分子分母都乘以零,结果分子、分母都为零,违反了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的规定,若分子、分母都除以零,违反了零不能作除数的规定,所以分数性质中一定要强调零除外。
三、实践时讨论
在教学新知过程中,通过实践时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学习体会,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体积意义”时,概念陈述中涉及“空间”、“所占空间”的含义,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抽象。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实验型讨论,让学生把书包从课桌里拿出来,伸手摸一摸空着的桌洞,再把书包放进桌洞内,再伸手摸一摸,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两次用手摸的感觉。这样,通过学生拿、放、两次摸这些实际操作,亲自感受,再讨论,从而获取了认识,使学生理解“体积”时,自然经过了理论——实践——理论不同层次的升华,避免了教师讲概念,学生听、记、背概念的现象,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点,真正理解了新概念的涵义。
四、整理时讨论
在新知形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整理时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梳理、归纳,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强化学生的参与情感。例如,在学完“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后,让学生讨论“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要求学生交流时,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学生认为自己这样讨论,体现出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讨论中有的学生说,我学到了除法各部分之间的三种关系,即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商=被除数÷除数。有的学生还说,我学会用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去进行除法验算,还有的学生说,我学到了用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求未知数X。这样改变了课堂小结由教师承包,学生不能也不敢妄加评说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创造了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氛围。
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恰当地在教学中运用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讨论中,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让不同学生各抒己见,为学困生创造发问机会,在优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启发下,跳一跳就摘到了“桃子”,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