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求知欲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析 ——以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10期   作者:孟思颖
[导读]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教师所着力研究的

         【摘要】新课改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教师所着力研究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欲望”即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它引领学生积极探索,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所以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并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烈的求知欲也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好学”了,才能对获得丰富的知识有一种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求知欲,途径
【学情】
         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动力不强,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习欲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出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索,养成“我要学”的良好态势,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例如:《京教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观察物体本身这个行为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学生并不陌生,如果单纯的只是像教科书上一样观察一个毛绒玩具,有一部分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会觉得这节课太简单了,就会对这节课的重视程度关注不够,所以如何在课堂的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是接下来能否掌握观察方法的关键所在,基于这一学情的把握,我在思考找到一个什么样的载体去勾起学生观察的欲望是这节课能否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设计】
整节课的关键点:
                (稍难)  
观察结果                              观察位置    (核心:建立空间观念)
              (相对容易)
第一层次:(产生观察动机,激起学习兴趣)
         可以用一个筛子或一个魔方作为观察载体,通过换位观察来判断筛子挨着桌面的数字是几,或者判断魔方挨着桌面的颜色是什么来吸引学生对所选载体产生观察欲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可以产生观察动机、寻找观察方法,即观察物体要从“正、后、左、右、上”去观察,这其实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只有产生了观察的欲望,才会促使学生去寻找观察的方法。补充一点说明:之所以选择筛子而不选择教科书上的玩具来讲授,是因为布偶玩具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对于这类玩具习以为常、缺乏新鲜感与挑战性,不会持续对其产生观察的欲望,故而对观察方法的介绍很难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只能是教师传授,毕竟不是学生自己探究总结出来的,难免在心理上会缺失很多体验成功后的满足感与兴奋感。
第二层次: (以行促动,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习内动力)
         生当模特,请四位小朋友分别站在其正后左右四个位置拍照,大屏幕出示4人拍到的照片,请学生帮忙将观察结果与观察位置对应起来,并指出从各面看到的图片的特点。(目的:在本位观察,初步感知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能辨别从左、右两个位置观察到的图形区别。)
第三层次:(挖掘思维深度,不止停留在教科书所授知识表层,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活动(闯关形式):
第一关:用学具小方块摆成L型,让学生连线找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
第二关:实物给出摆好的模型,让学生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
第三关:给出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让学生摆出组合图形。(教师给出三张从不同位置拍到的组合图形的图片,请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摆出这个组合图形。)
(目的:换位观察,深化认识,形成表象,建立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空间观念,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将观察位置与观察结果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基于现在小学生的学情并结合本节课教学设计浅谈我的一点思考】
         在枯燥乏味的数学脑力劳动学习中,如果没有欲望、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参与,那么,孩子在课堂上是无法与老师的思维产生共鸣的,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效率毫无疑问会大打折扣。

融洽的师生感情、有趣的活动设计是课堂上思维擦出火花的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基本条件。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我想到的主要途径有三个:其一,选择探究载体、创设情境问题,通过对载体的研究设计一个探究问题,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从而进入发现者、探究者的角色,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被激发,就会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情不自禁地走进自主学习的大门,为接下来的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
【教学片段1】
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借助筛子这个载体,通过问题:“放在桌上的筛子,在不拿起它的前提下,如何知道挨在桌子面上的那个数字是几呢?”
生:看看其他几个面的数字是几就可以了。
师:如何观察这几个面呢?
生:绕着它走一圈看看。
师:为了方便大家描述,我们给这几个观察位置起个名称。大家正对着筛子这个位置我们把它叫做从正面看,筛子后面的位置叫做从后面看,你的左手边的位置叫做从左面看,右手边的位置叫做从右面看。
         通过这一载体的选择与问题的设置自然勾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兴趣,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去观察物体,从而自发寻找并总结出观察物体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卷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其二,营造课堂辩论氛围。通过教师营造的课堂辩论氛围,从而驱动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产生质疑引发悬念,从而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参与者进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求知欲。同时,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辩中,让真理浮出水面,所谓理越辨越明,道越论越清。
         其三,以行促动,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习内动力。乐思笃行是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学习欲望的增长需要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历练,并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让学生越学越自信、越学越带劲,慢慢形成求知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势头。比如:
【教学片段3】
         本节课的第二个活动环节,设置情景:请一位小朋友上台当模特,再请4位小朋友做她的摄影师给她拍照,大家会安排他们站在哪几个位置拍照,看看谁的拍照技术更好!(这里注意拍照的时候要给模特加背景,减少周围环境的干扰,不然在后面教学中判断位置和观察结果的对应关系的时候,学生会根据周围环境去判断,而不是根据照片中模特特点去判断。)
         师在大屏出示4人拍到的照片,请小朋友判断这四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在出示左右拍到的照片的时候,由于左右拍到的照片相似度很高,学生此时无法直接做出准确判断,产生分歧,于是议论纷纷,带着问题积极思考,问题成了他们的驱动器,探求策略已经成为他们求知的内需,有的学生上前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模特,有的借助照片中模特特点分析,孩子们在迫切的求知欲望中想出各种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最后师总结方法:根据图片中模特的特点(辫子)判断左右,将一只手握成拳伸出大拇指,将大拇指所指方向与照片中模特辫子方向一致摆好,然后保持大拇指姿势和方向不变,分别站在左边和右边,看一下从哪边看到的辫子方向和手指方向一致,就可以判断出照片是从哪个位置拍摄到的了,从而将观察结果与观察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共识。这个环节的设计以丰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增强对知识的渴望,加之教师对学生及时的正面鼓励评价,以此强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越学越想学越学越自信的理想状态。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求知欲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小学数学的学习更是如此,求知欲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是实现“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关键所在,而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东西,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刍议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2、《小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挖掘策略》
         3、《给孩子一对“会飞”的翅膀-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5、《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