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之基,铸科研特色 ——以重庆两江新区民心佳园小学校为例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10期   作者:陈娟
[导读] 学校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须以校本实际为主,

         【摘要】学校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须以校本实际为主,借力校本教科研,来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关键词】校本  教科研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教师不能只 “教书”,还要搞教育科研,做研究型教师。那么,如何借助校本教科研的开展,促进教师向研究型专业技术人员转变,促进学校成为教科研特色呢?
         一、教科研的基础:基于学校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的小学是重庆市第一个公租房小区民心佳园的教育配套,目前有学生近2000人,41个教学班,因为大多数学生来自于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和城市低收入无房户,导致与周边学校生源相比,有很大的局限性。106个教师中,有一半是各大师范院校新毕业的职初教师,教学实践经验欠缺;一半是面向全市各区县选调来的成熟教师,其百分之九十以上初始学历是中师。师生源的实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我们得思考:如何才能科学地、创新地、有效甚至是高效地开展自己的工作?如何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成长呢?唯有依靠教科研!然而,经过调查,选调的一半教师中有过课题研究经历的不足10人。
         二、教科研的实践:指向学校与师生的成长
         面对这样的师生群体,学校要达成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城市公民”这一育人目标,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提升办学质量,只有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展教科研工作。我们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一种准备:理念导引
         教师如何做研究?从哪里开始?到哪里去?
         为了有效促进全体教师观念的转变,学校以研训合一的理念采用了三种方式:一是派出去。利用项目式培训分期分批组织全体教师到全国各地的名校学习,我们走进了清华附小、人大附小等,也观摩国家级各种学科专业类的培训,来拓展全体教师的研究视野,老师们也在不断走出去的活动中增长了见识、获得了成长,回校之后,改革学校工作,提炼学校工作的亮点。二是请进来。我们邀请科研专家到校指导,有的请做一次讲座,有的聘请指导课程,有的邀请学科赛课的打磨等等。这些长期做理论研究的专家带来的是思想的洗礼、观念的导引。三是读一读。学校每年拨付一部分经费,让老师们通过阅读指定专业书籍,强化理念的储备,做好研究的前期准备。
         (二)一种策略:行动研究
         教师如何做研究?怎么去那里?
         1. 四级课题构架,人人学做课题
         架构国家课题、市级课题、区级课题、校级课题为一体的四级课题体系,形成组组有课题,人人做课题的研究氛围,以课题引领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进行研究。然而,参与国家、市、区级课题的机会不是人人都有,更多的教师需要通过校级课题来提升研究能力。那么,校级课题从哪里来?
         一是从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来。如学校成立之初,学校提出了大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语文高段组便开始了“优化课堂言语表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组从“如何开展预学导学”来研究。通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来开展研究。


         二是从上级立项的在研课题中来。如在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案例研究》引领下,学校分组开展“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为全册教材制作了导学微课,既丰富了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库,又大大增强了学科教学的趣味性。
         三是从学校课程建设中来。如针对学校的“城市公民素养课程”,学校开发了“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城市公民’素养课程”的大课题,各学科组结合本组课程进行了实践研究,如美术组落实“水墨有情课程”,体育组落实“两能达标课程”。
         如此,让研究走进教育教学,走进课程建设。教研组长同时就是校级课题的主持人,校级课题一学年一个研究期限,即使是小课题,也要撰写迷你版的实施方案、阶段研究小结、研究报告,整理过程资料、物化研究成果。
         2. 学科主题研究,熔炼团队风采
         校本教研怎样才算得上有含金量呢?我们采取了主题教研的形式,即教研组、教师把平常教学中碰到的难点、热点、疑点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研究主题,借力于课例,开展序列化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活动。
         主题哪里来?因学科、学年段教学重点、学生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学校难以给每个教研组提出一个统一的主题来研究,因此,主题的来源主要依靠同一年段学科教研组自行去发现一个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的、有研究价值的、可通过研究实践得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归纳主题。
         主题教研有哪些形式?一是理论学习。主题教研既要落地的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支撑,实施阶段的前期是理论学习的最佳时机,二是课例研讨。课堂是检验主题教研研究成效的主战场,我们推行40+10+30的课例研究模式,(即40分钟的课堂展示,10分钟的授课人自我反思,30分钟的团队主题研讨),每次主题教研时间保证两节课,研究团队在80分钟里利用各组自行设计的“XX主题教研课堂观察量表”,围绕主题听课、说课、评课、研课,审视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想,取得哪些成果,对成果有何认识,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该怎样改进等。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推着每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奔跑。
         通过研究中的理论学习、资料查阅、课例研讨,教师就自然地走向了专业化成长之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得以彰显,一批学科型的、研究型的教师成长起来了,他们在各级各类学科活动中崭露头角,成就了学校也成就了自己。对于学校来说,主题教研打破了以前单一的、假大空的校本教研形式, 使校本教研走向了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凝聚了人心,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一种追求:提质增效
         教师如何做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学校坚持“课堂就是提质的主战场”,坚持科研为教育教学导航。开发“自主学导式课堂”,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开展各类常规性的学导式课堂教学展示,如青年教师汇报课、新教师合格课、过关课、出师课、骨干教师展示课、指导教师示范课等等,组组有课题、人人做课题,促质量提升。优化课堂实施,推进课程改革,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提质增效。
         三、教科研的出路:专业化研修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安全像句紧箍咒,创新缘何而来?一线教师的科研之路该怎么走?一线教师,无论初始学历是什么,对于如何做科研,绝大多数是懵懂的,理论水平不高的,所以,要行之有效地做科研,亟待更加高端的、专业的引领,方能真正实现以校本科研打造学校特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