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个学生有其发展的个性,但这些个性都隐藏在共性之中,作为教师要通过“个性”寻找“共性”,因人施教,做好德育教育
[关键词] 德育 因人施教 小学生
“德育”为“五育”之首,在教育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处在身心发展特殊阶段的小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各种环境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尤为明显。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性格和行为表现都有自己的个性。但这种个性是和共性统一的。每个学生不同的行为表现就是“各种不同的病症”,而教师要做的就是从“个性”中找出含在这个年阶段心智发展,德育发展的“共性”,通过学生的“个性”寻找“共性”,“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做好德育工作。既然今天谈的是因人施教,我准备从几个我任课班上的经典案例入手,抽丝剥茧,得出教育方法。
案例一:
几乎每个班上都有那么几个小霸王,那么这个就是霸王中的典型,他的内心是沉浸在游戏世界中的,整天喜欢打打杀杀,不喜欢跟别人玩,有个别能与他下课一起追跑玩闹的孩子,或许能成为他几天的好朋友。心情不好时、别人碰碰他或碰到他的东西,他马上就发脾气,接着两手乱打人。与家长沟通才明白,这个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形成的性格,屡次教育但是成效不大,好一段时间,接着历史开始又重演。对学习不甚上心,语文二十分以内,数学计算方面有及格分但有文字题的0分,老师们为此头疼不已。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几个典型特点:
1、德育的反复性和长期性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案例中可以看到,教育不是没有效果的,只是过一段时间又反复发作。根据这个特性,教师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应做好持久战的准备,长期的反复进行行为矫正。适当地进行激励,使其行为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案例中的孩子的德育问题,曾经一度令我头疼,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端正了心态,对他进行教育的同时,还不断强化教育结果,在孩子行为有明显变好的时候,适当给予正激励,在班级里表扬孩子的行为。并通过家校沟通,在学生表现良好的时候适当给予奖励,多采用正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经常在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沟通,和他讲明是非,通过长期的德育渗透,孩子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好的改变。
2、德育的的模糊性和实践性
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认知中有许多模糊的观念、概念,有时候这个观念和概念甚至是错误的。例如案例中写的学生他可能觉得打打杀杀是很帅气,酷的行为,用暴力解决问题是很威风的事情。小学生品德的形成还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小学生的品德行为和生长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可能从小和父母的教育有关,或者从小受到游戏电视耳濡目染,渐渐养成了暴力的倾向。案例中的孩子有很明显的胆固质的特点,性子比较急,当他意识到别人侵犯了他的时候,性子一下子就上来了,这就表现为乱打人。由于他觉得打人有用,就形成了这种行为习惯。案例中的孩子在学校很难因功课,课堂表现等获得积极的认可,而且可能因为过多的失败和痛苦的经历,从中体会到过多的惩罚,他的一些积极的行为也不能获得教师的注意,这会使他失去信心,产生自卑,这很可能也是他不爱和人交往的一个原因。经过这些分析,我从安排符合他能力水平和学习背景相关的特殊任务或作业开始,语文多安排一些语基任务给他,并亲自检查作业,进行听写测试,给他更多的一些肯定,让他体会到较多的成功和肯定树立自信。同时在平时德育工作中,把是非观念和正确的行为习惯渗透给他,使他明白是非对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学生的行为和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案例二:
他是个挺聪明的学生,由于他经常去补习社,成绩语数有90分以上。但是上课常打扰别人,不听课,喜欢在课堂上搞自己的东西,还经常把东西乱扔在地上,多次教育他,没效果。
时常与老师顶撞,不承认自己的错,课堂因为他都上不了课。通过与家长多次沟通,但表现时好时坏,效果不明显。他经常转移话题,分散思维,和他沟通很费劲。例如,告诉他游戏的危害,他顾左右而言他说,爷爷说明天会下雨,或者说地球上有月球。每个老师遇上他都十分头疼。
这是个缺乏集体意识,自制能力弱,意志力差的典型个体案例。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在无数教育理论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应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果教师的主观性过强,一味按照自己的要求来管理控制学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以案例中,我们想要进行的是学生的自觉,自律教育,而不是 “他律”的教育。教师在案例中的说教是一种“他律”的教育,而学生自觉、自愿地管理自己,是一种“自律”的教育。问题来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来自学生,如此,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主动接纳的意识。
案例中的学生,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集体荣誉薄弱。我转变了平时一味的批评教育的方法,转而认命这个学生为“纪律小班长”,协助老师管理班上的纪律。这样一来就赋予了学生积极的角色感,体验到属于自己的责任。这样一来,果然效果很好,他开始在上课坐的端端正正,然后并制止别人在课堂上吵闹。我看到他进步,就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他有了积极的动力就表现的更好。借这个很好的苗头,我就稍加引导,什么纪律小班长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在逐步教育的过程中,他渐渐的改掉了一些不好的习惯。随着角色责任感的形成,个体责任感也会随之加深,自控能力必然随之增强,自然而然地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能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不同的行为表现,这对教师的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考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个“宗”,一切困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面对各种不同的学生问题,教师不能一味靠“强权政治”进行打压,要认真观察分析学生的行为特点,因“人”施教。对此,我总结了几点德育工作的心得。
一、小学生德育教育要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
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分层次,用简单的,深入浅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反复强化,从具体的事情着手,长期坚持,逐步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志向,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性和遵纪守法的观念为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
二、德育的行为载体是多样化的。
德育不仅仅是单一的说教,它包含在课堂生活的方方面面,德育即是生活,德育即是社会,它蕴含在各科的教学之中,各项学校活动之中,各种班集体生活之中,也同样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德育应是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行为品行。它并不是一味的批评教育,教师应把德育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教给学生正确的导向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能自觉抵制来自社会、影视作品里面的不良现象。
三、教师应热爱学生,站在和学生平等的角度上进行德育教育。
陶行知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在德育教育上尤为重要。因为德育教育的特点,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有可能经过长期的辛苦教育,学生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时候教师难免失望气馁。只有真正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一个朋友,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抽丝剥茧,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1]陶桓.小学生心理辅导.[M].高等教育出版.2008
[2] 李季 李楠. 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