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德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分析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1期   作者:耿坤
[导读] 目前,我国逐步加强了学生的德育教学,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瑰宝”
        摘要:目前,我国逐步加强了学生的德育教学,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瑰宝”,将其与德育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农村中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基础,然后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渗透方式,具有教学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中学;德育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方式
         前言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的精神,如尊重、坚持、孝顺等优秀品质。针对我国重视学生德育教学的现状,在德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两者相结合可以达到“1+1>2”的效果,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以及形成健全人格等,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 农村中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基础
        1.1创建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计划
        首先要立足学生,根据农村地区学生普遍存在的性格缺陷及学习现状,如缺乏关爱导致的不自信、知识来源较为局限造成的认知有限等,合理的划分传统文化不同环节的渗透力度,做好课前引导、课中深入、课后总结工作。其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明确德育教学活动实践的重要性,利用农村区域现有资源,展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与优秀文化著作、文化主体演讲等诵读活动;结合传统文化节日、通过学校的广播室、图书室等设施,举办一系列文娱活动;可以在端午节组织学生展开包粽子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先采摘粽叶,然后在包粽子的过程中,老师为学生讲解端午节的来历,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国家认同感。并且在进行一系列文化教育相关的活动时,学生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在实践中强化了自身理论知识。
        1.2构建教职工教学基础体系
        展开高质量的教学工作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如教师的个人技能、知识水平、教学意识以及所指定的教学方案,这些教学基础元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学习是一件永恒的事情,对于教职工来说也是,“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都说明了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农村贫困地区来说,学生局限于生活环境内,无法更好的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对学生综合素质、良好个人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不断的对教学体系做出革新,通过课题钻研、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职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好的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德育教学中。
        1.3合理选择传统文化教材
        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以教材为基础的,因此教材的选择十分重要。在选编教材时,始终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将我国传统文化尽可能的进行提炼,结合当地独特的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增强学生对于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比如戏曲文化,在中学课本中较少的被提到,在编制教材时,就可以另外增加戏曲相关的教材,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发展落后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手机为学生们播放戏曲,将“听”与“看”相结合,帮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戏曲的魅力[1]。
        2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村中学德育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2.1培养学生孝心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德”垫定了一个人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孝德,与德育中要求的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相符,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培养学生孝心并不是教会学生“愚孝”,而是让学生学会感恩,体会父母不易,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父母为了全家的生计奔波劳碌,导致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甚至有些父母外出务工,让这些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这无异于对学生的身心都造成了伤害。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十分敏感的阶段,此阶段形成的认知、展开的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塑造、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建设影响力巨大,如果该阶段学生出现某些不正确观念,可能会影响终身[2]。所以做好学生德育、综合素质的建设工作,及时的矫正不正确观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要根据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循序渐进的展开相关教学工作,在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父母做的哪些事情让你觉得讨厌?哪些事情让你觉得感动?”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果学生如上文中提到的一般,成为留守儿童、得不到关爱,教师首先要予以学生尊重,然后可以转换角度告知学生父母的无奈之处,“留在当地经济收益太低了,根本无法负担起一家人的生活,也许父母最大的满足是发工资后给你们寄来一身新衣服?通电话时得知你们考试有所进步?”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并且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做好引导工作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深入的为学生讲述父辈的不易之处,然后通过之前抛出的问题,让学生讲述父母哪些方面对自身起到了表率效果、做过哪些感动过自己的事情。最后,进行课后总结,让学生书写出自身所认为的“孝”。培养学生的孝心,能够使学生想他人所想,体会他人不易,在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时,能够更好的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感情与道理。
        2.2利用典故塑造学生性格
        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了许多优秀的著作,其中记录的许多典故都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这些典故,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典故所记载的人物情感,能够切身的感受到何为中华文化。在初中德育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生活中遇到挫折想放弃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体现出了坚强意志、不放弃精神的典故,如卧薪尝胆,告知学生们,正是因为勾践的不放弃、坚信自身能够成功,并且不断努力,最终才能实现自身的目的。在生活中、在学习中也应当如此,要学习古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真正的体会到典故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感受到其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心态[3]。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要一昧退缩,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遇到不懂之处敢于发问,以此来不断的提升自身,如此在德育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渗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2.3利用传统文化教会学生尊重
        在我国传统文化美德中,学会尊重非常重要,不仅要教会学生尊重同学、尊重老师,还要尊重知识、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他人喜好等方面。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最常被提起的尊重是“尊师重道”。除了同学之外,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群体就是教职工了,让学生在此阶段树立起尊师重道的观念,能够在潜移默化之间,让学生懂得万物都需要被尊重,使得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魏昭尊师”的故事,魏昭在求学时,其老师身体较弱容易生病,但是魏昭并不因此对老师产生任何轻视与不满,并且亲自为老师熬药,在老师再三的不满之下仍旧毫无怨言,最终获得了老师的毕生所学。让学生明白,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相应的尊重,使自身得到更好发展。
        3 结语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远不止上文所述,而学生的德育工作不是一天就能完成,所以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德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个人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及校方要做好相关的工作,立足学生,想学生所想,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并在不断地学习之中,逐渐完善自身人格。
        参考文献:
        [1]孟筱羽.浅析初中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校园:阅读版,2018(04):167.
        [2]周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方法[J].文存阅刊,2018(09):82.
        [3]邢毅力.试析中学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33):335-3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