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从数学教育特点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局限性。以新课改为导向,要求教师将更多具有创新性质的理念、方法、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环节,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本文就融入创新元素,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展开了一系列的浅谈。
关键词:创新元素;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前言:在初中阶段,数学属于一门基础课程。以现代教育发展为背景,对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创新,成为了新方向,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教学工作思路。传统的教学方法暴露出一些不足,影响了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接受新理念,善于且乐于运用新方法和新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教育创新的目标。
一、立足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创设情境
尽管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点,与学生的形象性思维特点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其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也不容忽视。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接触的数学知识也更加深入且广泛。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作为切入点,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课程进行学习,以抽象—形象—抽象的过程获取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师讲解到“扇形统计图”这个部分时,可以展示一组某个家庭在一个月之内各项花销的数据,比如,总花销3000元,电费500、水费30、交通费600、食物1500等,教师可以利用这组数据带领学生进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指导学生计算各项支出所占的百分比,并确定其在扇形统计图中的比例。用制作好的图表清楚的反映各项支出的比重。
二、以任务驱动构建自主合作探究课堂
新课改强调了学生在课堂教学关系当中的主体地位。要想实现教育创新的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知识为学生设计探究任务,并让其在任务的驱动作用下,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使其对于合作学习形成更加深入的体会[1]。例如,教师讲解到“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个部分时,可以先在班级中对学生实施小组划分,并让其在小组中与合作的形式探究“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各不相同,在互相讨论中能够形成思维的互相碰撞。
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了“AAS”能够证明三角形全等,有的学生提出了“SAS”能证明三角形全等,当学生提出“SSS”能证明三角形全等后,有的学生提出质疑“那么,AAA能否证明呢?”学生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证明。每个小组合作学习完毕后,由教师根据其学习成果进行点拨与总结。
三、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空间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推动力。因此,以教育创新为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教学空间[2]。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元素有很多,比如,微课、慕课等。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工具进行合理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集中在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上,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例如,教师讲解到“勾股定理”这个部分时,可以在课前,针对于勾股定理的概念、勾股定理的公式、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中蕴含的数学文化等内容分别录制微课,供学生在课前进行观看与预习。学生可以将自己无法独立理解的知识点或者产生的学习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微课,重点针对学生所反馈的问题展开讲解,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认知。另外,在课后,教师也可以督促学生反复观看微课,对数学知识进行复习。
四、结合数学课程特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想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可以根据数学课程的特点,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于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例如,教师讲解到“相似三角形”这个部分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到操场上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运用小木棒、卷尺等工具尝试测量国旗杆的高度。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学生可以通过测量地上的影子长度,以及数学知识进行推导。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形成深入的理解。
结论: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持续得到推进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教育创新为途径,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立足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构建自主合作探究课堂;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空间;结合数学课程特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本文对融入创新元素,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展开的一系列浅谈,希望能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郭全玲.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J].新课程研究,2020(01):76-78.
[2]陈亚平.丰富初中数学课堂,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J].学周刊,2020(03):102.
[3]宋晓慧.让“创新”点亮数学课堂——浅析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9(S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