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1期   作者:孙会玲 孙敏霞
[导读] 在语文的学习当中,阅读是重要的一个部分,阅读能够获取一定的知识,
        摘要:在语文的学习当中,阅读是重要的一个部分,阅读能够获取一定的知识,是语文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面对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制定一定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本文针对小学生进行分析如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训练
        小学阶段是基础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而且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是逐年提升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制定好教学计划,提高阅读能力。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给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实践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要求制定。在新课标下,语文的教学要遵循语言的应用规律,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学方法要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去过,仅靠讲述与演示并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桂林山水的魅力,而是需要借助视频、图片和音乐等多种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产生主观上的情感体验。另外,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上课时情绪的新动向、新思路、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此外,阅读课文的内涵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只有让学生走进设定的教学情境,学生才能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情境是,要首先了解学生的审美发展现状。
        其次对于精讲课文要有计划的进行教学。阅读教材都是按照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精讲课文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了,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要靠精讲课文来实现。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在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下,可以把文字情绪转化为情感,在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中表达出来。学生或是被吸引,或是有所感悟,为学习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质疑能力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是要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到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很多学生看到比较长的一段文字时就直接放弃,根本就没有去思考问题。导致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回答错误或者偏题,不能答到问题的关键点上去,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阅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提高自身阅读修养,进行阅读研究,然后要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积极性,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最后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同云.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14)
        [2]林文兰.试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10)
        [3]蒋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才智.201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