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教学要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材则须教师不断钻研课本、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抓住“语言文字运用”和“多元模式”两个关键词设计教学,正确认识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更完善、更科学的实施阅读教学,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解读文本;语言文字运用;多元模式
语文教学要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是每个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和责任。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去落实,这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文本的解读和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多元模式”这两个关键词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为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我从以下两方面试着谈一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一、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它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
文本解读是集知识能力、鉴赏水准、逻辑思维及人文精神于一体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既是语文教师的使命,也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独特享受。这是上好每一节阅读课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的掌握教材,那么,他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这是教师素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可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与作者共喜共忧,同乐同悲,才能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怎样做,才能做到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呢?
(一)阅读文本,了解作者情怀。应该深入到文本中去,对课文反复诵读,读明白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写,是怎样写的。通过诵读语言文字运用,了解文章内容,明白文章“写了什么”,到达这一层一般不难,要把握作者“为什么写”,弄清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思想感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与看法,这种动机和思想感情往往含而不露,渗透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准确把握。
(二)揣摩教材,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揣摩教材,最关键的是找准阅读的突破口,也就是要寻找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一般从文题,文体、文眼、首尾、特色、背景等方面来进行文本解读,这是教师进行文本解常用的方法。
1、看文题。文题往往是一个文本的关键所在,它往往蕴合着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文本的题目为研读点,往往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2、析文体。一种文体的文本有一种文体的特点,有一种文体的写法。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从文体入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比如解读散文,可以从散文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入手,研读一下该文本选取了哪些材料,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志,示了什么理。此外散文的语言,也是值得品读的。再比如解读叙事性文章,我们通常可以以六要素来考虑问题。解读说明性文章,往往从说明的对象,对象的特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等方面入手。
3、捉文眼。“文眼”即文章的焦点和脉络,它把纷繁的内容凝聚在一点上,使文章表达的思想高度集中。“作者常用最精彩、最传神、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两句话或一两个字词,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学会找文眼,确实是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才能做到的。
4、顾首尾,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说法,有些文本以开门见山的方法开头,开头中往往带动全文的理解。有些文本往往在结尾点题,揭示中心,理解文本时抓住它,可以反顾全文的内容。
5、文本的写作特点、写作背景等,都可以作为切入点,更深入的解读文本。教师要作为一般的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以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课堂上的巧妙引导不但依托课堂上教师运用教学机制艺术性的应对,更依托课前教师正确解读教材,唯有正确解读教材,才能在课堂上对文本有正确的取舍。因此备课前一定要研读文本,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总之,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教师的基本功。此过程是艰辛的,是要付出许多精力和时间的。一旦你钻进了文本之后,会其乐无穷,终身受益,才能真正达到一桶水的要求。
二、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语言文字运用”和“多元模式”这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文字运用”;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这里我就对“语言文字运用”和“多元模式”这两个关键词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语言文字运用”指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符号系统,它积淀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传递着这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智慧。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让语言文字首先在孩子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后嵌入他们的生命历程,使他们成为有言语智慧的,血肉丰满的人。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文字运用,让学生来亲近语言文字,对语文有一种渴望。从语言文字运用入手,寻求策略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滋味,探寻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滋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智慧,这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1、作为阅读的引导者,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美,尤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生对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范式反复触摸,反复品味,让学生在多种个性化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中探究语言文字规律,习得语言文字学习方法。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无论是大量优美的词语和句子,还是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都是值得学生去细细品味的,更需要学生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因此,可以指导学生仿照第3、4自然段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进而帮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可以这样设计:首先背诵第3、4自然段时,可以尝试运用师生合作填空,“清晨,( )。天边( ),( )倒映湖水中。”“中午( ),( ),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 ),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 )。”然后同桌互半小导游讲解。最后让学生仿照第3、4自然段也来试着写一写家乡的某一处景物。
2、抓住文本的语言,要通过读来感悟。“正确、流利、有悠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朗读教材中的关键词句,不仅承载着文本的大量信息,暗含着深刻的意义,而且蕴合着丰富的情感,特别适合学生朗读。在教学中捕捉这些关键词,适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反复引读,必将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体会人物角色的内心,还应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合理迁移。理解树与鸟之间深厚的感情:(1)围绕两个“看”,体会鸟儿的心情。①“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②“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在鸟儿唱歌之前和唱歌之后,前后两次出现了一个很简单的动作“看”。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睁大眼睛”“又”等词语,展开想象,理解第一个“看”意在仔细辨认,不敢信这就是树,第二个“看”写出了对朋友的留恋不舍。(2)联系课文展开想象,试着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写一写鸟儿在想些什么。①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心里想……②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心里想……其次,还可以利用媒体的恰当运用,指导学生朗读,配图及影像资料,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范读,从而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二)阅读教学中,另一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多元模式”即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有效教学。我们提倡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
1、不同的文本应该采用适合这个文本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自读一交流一积累(扩展)”。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还可采用若干个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变式),如自主选择式、质疑解疑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提倡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
还有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学、导、练”的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往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析,揣摩写法——积果语言,尝试运用“整、分、整”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更要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教学模式。如: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对于童话、寓言,可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对有值得探究的问题课文,可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对于写法有特点的,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说明文,可采用“了解问题、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适合某些学法的课文,可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略读课文,可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对于“综合性学习”要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引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这几个环节。
2、不同年级也应有不同的教学模式。
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教师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支持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同时教师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把听、说、读、写、思、画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点点滴滴积累于平时,孩子的阅读能力就会提高。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在识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朗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着”,可尝试“开火车”读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着”的读音,句子指导的要点落在“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满里睡着啦”这一句上。在学生自读前,教师先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听,然后带着学生从分句到整句、从一句到几句,逐步提高所读句子的难度,读熟课文之后,可让学生自读课文,再采用个别读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也可采用与学生对读的方式,例如教师问:小鸡画什么?学生答:小鸡画竹叶。背诵积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背诵课文。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根据所写的事物分别背诵,再按顺序将短句串联起来,背诵课文;可以借助插图背诵,如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这一群小画家分别在雪地里画什么;还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如: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或者采用表演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背诵。最后迁移到对其他动物的特征认识中。
中段的阅读教学以默读、表达和语感训练为重点,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因此,应顺应学生的发展及时做教学策略的调整,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和差异。仍要加强朗读,教学方法一般以共同解决问题型方法为主,即通过师生民主对话与讨论来共同思考,感悟和理解各种语文问题,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建构相应的言语知识和技能。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默读课文借助思维导图,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主要内容,默读第2自然段,提炼关键信息,默读第3自然段,把握构段,学习围绕中心写清楚。画出段落中心词,说一说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表演三种龙的动作姿态,评一评,体会“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等词语的准确生动,作者运用“相互缠绕”等词语描写了龙的不同姿态和动作,还用了“有的……有的……的”的句式加以连接,最后又用“似乎……真像……”让读者觉得图案刻得栩栩如生,播放赵州桥石栏栏板上典型图案的微视频,学生边看边依据课文练说,试着写一写。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所有的(),真像活了一样。最后练笔: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抓住你想刻的神话、传说中的人,回读过渡句,初步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高段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牢牢把握这个关键的环节。在阅读实践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挥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和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上。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阅读策略单元,集中学习“提高阅读的速度”策略。安排四篇课文,将文前的“学习提示”与课后题相结合,展示了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策略。四篇课文题材、体裁各异,无论阅读何种类型的文章,都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学习提示”提出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课后题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四篇课文任务分工不同,如,《搭石》一课训练的是“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将相和》训练的是“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训练的是借助关键词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冀中的地道战》训练的是带着问题读从而提高速度的方法。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这些方法,通过记下阅读时间,检测阅读效果,从而体会提高阅读速度的好处。这样的设计,外化了个体阅读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要反思阅读过程,并且在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不断丰富阅读经验,更好地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实践。
概而言之,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自然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呼唤来新的教材,新的教材则须教师不断钻研课本并更新教学方式,以便落实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念。教师必须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抓住“语言文字运用”和“多元模式”两个关键词设计教学,正确认识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更完善、更科学的实施阅读教学,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1、《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