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品格塑造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1期   作者:董清才
[导读]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品格的关键时期,教学时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品格的关键时期,教学时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是关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良好品格塑造的重要举措。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同时也具备陶冶情操、升华思想的作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是当下语文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品格塑造;教学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教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读书识字,语文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情怀、思想品德和价值理念,将这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语文良好的熏陶,形成自身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及独特的审美观,才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随着素质教育制度的改革逐渐推进,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也提上日程,更加注重语文对于学生品格塑造的作用。本文将分析语文教学对学生品格塑造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采取合理的方法促进这一作用。
1 小学语文教学的的作用及现状分析
1.1传承传统文化知识
        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中国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古诗词、古文、成语、历史典故等,而小学生处于思想萌芽的重要时期,传统文化的输入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干扰因素增多,如英语等外来语言的学习热,小学生的参与如火如荼,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1]。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可以弥补小学生传统文化所缺失的部分,使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然而,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大多集中在读书识字的程度,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标,教学内容枯燥,传统文化渗透不足,学生既难以从语文教学中吸收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
1.2提升修养,塑造品格
        小学生尚未形成对事物的是非观,受环境的影响较大,而社会上诸多的干扰因素增多,大多对小学生品格的塑造不利。故而,小学语文的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优秀的价值理念、人文道德,对小学生进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比如,语文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知识层面,自身的谈吐也变得文雅,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而从另一方面而言,课文中所呈现出的价值取舍、美好的意境和真实的情感,能在学习的过程在学生身上形成沉淀,引起学生情感的回应或思想的认同,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2]。
        目前,语文教学的导向表现为“重知识教育,轻人文培养”,大量优秀的精选课文,被生吞活剥,学生味同嚼蜡,对语文学习的印象停留在“记记单词,背背课文”的程度。学生无法接触到语文学习中宝贵的人文情怀,而学校、教师的不能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只按考试重点讲课,或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扼杀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想象力,学生的品格塑造,更无从谈起。
2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品格塑造策略探讨
2.1 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水平
        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小学语文教学改变的根本。小学教育偏向应试教育模式,学生的考试成绩常被摆在第一位,从这一出发点考虑,教师的授课不得不重点突出,死记硬背,不仅传统文化的精髓没有得到良好的渗透,语文教学更加重要的品格塑造的作用更是几乎不被关注。因此,要发挥语文品格塑造的作用,首要的一步就是学校、教师应当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改变教育观念,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品格的培养。

如在形式上,学校可以将传统文化的活动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注重环境对学生的熏陶。此外,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教育者,应注重自身水平的提高,小学生没有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他们很多的行为习惯和意识都模仿自他人,教师需要慎言慎行,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应该避免采取说教式的交流,而是要多倾听、观察学生的的想法,以包容,博爱的形象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开放性的。
2.2 积极引导,展现语文的文化精髓
        语文教学的最初阶段是读书识字,作为开展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但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要实现语文教学品格塑造的作用,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基本功的学习和文化精髓的吸收,在两者建立良好的联系,使语文最终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完成品格的塑造。小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故而需要相应的读书识字的教学,但教师不应局限于读熟课文的框架内,而是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触摸到文章所想表达的情感[3]。比如在学习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时,教师可以先从字面上对故事内容进行描述,要求学生对故事的内容进行概括,并让学生自由发挥,讲出从故事里面得到了什么启发,在学生完成讨论之后,教师再陈述自己的看法,并升华故事的思想感悟。再比如,学习古诗《忆江南》时,如果教师仅通过阅读训练和解释含义,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也无法展示古诗特有的语言魅力。此时,可以先通过简单的阅读,并要求学生对古诗对江南风景描绘的字面意思进行复写,以白话文的形式重现古诗的景象,并比较古诗遣词造句的独特之处。在复写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情境重现,并进行思想引导:“为什么诗人对江南的风景描述的这么细腻动人呢?”逐步使学生在情感上体会到思家的共鸣。
2.3 联系生活,扩充课外拓展
        语文是充满情感与人文关怀的学科,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发挥语文塑造品格的作用,不可拘泥于课本教学,脱离实际生活,而是要尝试与生活建立情感联系,拓宽学生的见识面,使语文的情感和人文关怀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品格的塑造水到渠成。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引导作用,以书本为蓝本,把课文当做一个个故事去描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不断对学生形成感染,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补充,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在《怀念母亲》这一节课的学习时,教师以课文为主,联系实际生活,讲述日常生活中母亲在细节上无微不至的关爱,并要求学生讲述在自己的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并引导学生“我能为母亲做些什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由此塑造学生的良好的品格。
另外,语文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并不只有课本的学习才是语文学习。在课堂的学习基础上,教师应善于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全面、质量更高的学习资料。如通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影视媒体加强对学生的感染。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阅读的过程,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开拓眼界,体会多种多样的价值情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些由阅读获得的价值理念,人文情操,将逐渐在学生的意识中变得清楚,开阔起来,并帮助学生塑造出自身的品格。
结语:
        小学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下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品格塑造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在语文学习的长期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引导,学生的品格将得到不断熏陶和渗透。
参考文献:
[1]任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
[2]宋建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6).
[3]吴正英.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塑造[J].才智,201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