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以《伯牙鼓琴》为例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10期   作者:商宏瑾
[导读]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顺应教学改革要求

         摘  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顺应教学改革要求;体验式教学环境中,学生自觉将智力、情感、行为投入整个学习过程,彰显主体地位。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情况,挖掘和开采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对文言文学习的热爱。
         关键词:文言文         体验式教学         实施策略         主体性 
         
         笔者以教育部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为例,从六年级学生学情和现实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浅谈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的一些策略,试图让学生真实体验文言本身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韵味之美。
         一、典故激趣,初步体验
         体验式教学非常注重耐人寻味的开头设计,常见有讲故事、做游戏、设情境等等,为激励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文言文的内在动力。
         本篇课文教学伊始,教师借用典故,讲述“对牛弹琴”的故事,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解知音”的过程设置悬念,也为后面“悟知音”的内涵奠定了情意基础。
         二、诵读品味,整体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而,在文言文和古诗词阅读方面,尤其注重诵读,能够品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安排诵读的教学环节。其中,范读、引读、配合读、配乐读等形式并不拘一。
         1、解疑破难的引读
         本次教学,不循常规“字字翻译,句句落实”,而是衔接“知音”的话题,寻找“知音”表现的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接下来,师生之间的配合达到了无缝连接的地步,巧妙地突破了重点。举一段课堂实录:
         师:这里“志”是什么意思?
         生:下文的注释有:心志,情志
         师:准确地说是“心里想到”,“志在太山”就是——
         生:心里想到太山
         师:志在流水就是——
         生:心里想到流水
         师:一个志在太山,另一个马上就说——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一个志在流水,另一个马上就说——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好
         师:“善哉乎”就是——
         生:太好了
         师:这是多美的赞叹,请注意感叹号,一个志在太山,另一个就赞叹——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一个志在流水,另一个就赞叹——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显然,在第二次教师朗读点拨中,学生明显语气变化,带着夸赞的语调进入角色配读,并沉浸在意境里体验文本的语言之美。这个片段的教学,教师仍然立足文本,关注字词教学,只不过是通过解疑破难的“引读”来贯通文脉,使学生动情体验。
         2、译文和原文交替互读
         译文和原文交替互读的方法,即先看原文,再看译文,再看原文,经过几次交替反复,学生会对文言字词句式形成自己的体验,教师在此基础上,帮学生解答疑难,有时会收到意外的学习效果。
         一般文言文教学,常采取“对照原文,翻译句子”的教学路径,本次教学却一反常态,在学习文言的上半部分时采取“对照译文,背诵原文”的策略。


         简短的三句话,学生很容易背出第一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第二句中的“刚”和第三句中的“一会儿”对照原文分别是“方”和“少选之间”,引导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使学生即刻背出第二句和第三句。紧接着,教师又顺势抓住“方”和“少选”两词,其义都表“时间上的短暂”,侧面表现伯牙与子期二人心意相通,帮助学生理解“知音”。
         这个过程看似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实际上却是有计划、分步骤、有诱导地搭建脚手架,训练学生思维,打破了以往教学中“死记硬背”的模式,尝试一种新鲜的“活记软背”的过程体验。
         3、充满乐趣的想象赛读
         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句式理解,是通过学生仿照句式练习达到的。“太山巍巍”、“流水汤汤”……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何止表现这些?接下来,学生们根据自身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积累想象画面并火车接龙: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流水淙淙、白雪皑皑……
         之后,同桌任选一个词进行句式训练:“善哉乎           !           乎若            。” 赞一赞你眼中的“伯牙”,赛一赛哪一组是最默契的知音。整个环节充满乐趣,学生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学习,培养了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问题探究,深入体验
         1、学作批注,自主寻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教学层面上说,这也是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明示学生养成作批注的习惯。不仅在课堂上圈划备注重点,在课前预习也要关注书本注释和书后练习。不妨试一试将注释与练习整合为教学环节。
         文言的下半段,“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理解“伯牙破琴绝弦”是整篇文言教学的难点。这里注释为学生理解文言内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注释①告知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要引导学生对“孝行览”进行理解,览是一种文体,孝行览是“八览”之一,大致是指引人们做事、为人准则的一篇。再结合课后练习中的一段话“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说苑·尊贤》”从善奏者与善听者的辩证关系角度探讨“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深层原因。
         根据预习查阅工具书,这段文字的解释可以批注如文:“伯牙绝弦、贤者与君主的关系、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相似,如果臣子贤良有才,却没有君主任用他,他的才能就会埋没,无尽忠之门……”理解了贤者与君主的关系,理解了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再去体会伯牙与子期,一个善奏,一个善听,缺一不可。
         2、前后呼应,小组探问
          为了进一步促使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深层原因,教师补充背景资料:“伯牙做宫廷乐师。但国君却认为琴曲中的铿锵之音太嘈杂,有些大臣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学生们进入分组交流活动,记录员、组员、组长分工明确,讨论热烈。有人说:他可能会继续回到之前的生活,无人欣赏他的音乐,还不如把琴摔了;有人说:好不容易有了知音,又失去了知音,又没人能听懂,不如不弹了;有人说:失去了知音,弹琴就变得没有意义了;还有人说:是为了表达对已逝的知音的怀念和祭奠……
         学生们已然进入到教师铺垫的问题情境之中,自我完成“启发——探究——深思——发现——解疑”的全过程,主体性有效发挥。
         于此,教师有意呼应课前“对牛弹琴”的典故,最后总结:“……对着一群不懂他的人弹琴,等于对牛弹琴,没有意义。伯牙以‘贤者要尽忠’的精神‘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升华学生理解“知音”的文化内涵。
         四、移情入境,创新体验
         课程接近尾声,全体起立,配乐朗读,《高山流水》的古琴声营造氛围,引发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在思想与情意上产生共鸣。绵绵琴声,浸润思想;朗朗书声,抒唱情感。
         事实证明,体验式教学令学生印象深刻,即使当时没有产生明晰的情感体验,也会在适当的情境下被唤醒,进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能在文言教学之路上潜心探索,不断实践,有效运用并开创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相信我们的学生也会在学习文言的道路上获益匪浅,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