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实践创新素养被称为“决定未来社会制高点”的素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校将传统的校园广播信息化,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开设“微”广播,以实践创新素养为依据,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通过录制音频、视频,拍摄图片等形式收集信息;通过处理文本、剪辑声音、编辑图片等方式处理信息;通过制作微信公众号平台整合与发布信息,让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广的校园广播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学校对社会开放的窗口,最终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实践创新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实践创新素养 校园广播
传统的校园广播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有以下不足:播放时间固定,使用不灵活;听众被动收听,效果不佳;只在校园内播放,受众小;学生参与面小,互动不足。因此,我校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组建开设“微”广播,以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综合性方式推送学生作品、校园新闻和各类宣教内容,旨在展示学生特长、展现校园生活、辅助教育教学工作。
实践中,我们发现“微”广播与实践创新素养的理念十分契合,因此以实践创新素养为依据,从劳动意识、技术运用、问题解决三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参与微广播制作的台前和幕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熟练技术运用、促使师生共同探寻问题解决。
一、“微”广播帮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
劳动意识素养与微广播相关的内容主要涉及动手操作能力、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脑力劳动——思考创新。
1.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负责微广播制作中的素材采集、素材处理、后期制作,因此他们不仅要学会如何操作,更需在实践中熟练操作,在失败中习得经验,不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养成学生良好劳动习惯
参与制作微广播后,学生在大量的工作中体会到资料分类、命名的重要性,自发养成良好的文件分类、命名习惯。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划意识,他们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3.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创新
“showtime”栏目,意在展示学生的特长,一些没有特殊技能的同学为了参与到微广播,不断思考创新,如用计算器演奏歌曲。
“你知道吗?”栏目,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主题,由学生策划,团队合作制作推送。这更加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何收集主题?如何分工?要准备什么?……
二、“微”广播促进学生熟练技术运用
通过不断尝试,我们不仅确定了最适合本校特点的硬件设备和适合本校学情的软件工具,学生也通过不断的实践熟练了技术运用。
(一)熟练运用硬件设备,获取多种信息
1.实践中优化采集声音的设备
采集声音的工具历经3个版本:手机+音频线,录音笔,专业录音设备,3个版本各有优缺。
(1)手机+音频线组合
配合微信等通讯软件,能方便大量地通过翻录收集声音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但缺点是翻录过程中噪音也会被重复录制,导致声音质量较差。
(2)录音笔
录音笔是非常实用的录制声音工具,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降噪功能的录音笔录制效果比较好。
(3)专业录音设备
由于校园内噪音大,简易设备录制效果不佳,于是学校购置了一套专业录音设备,设置了录音棚。
录音棚的录制效果最佳,但也有着致命缺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不能随身携带,因此,如今微广播获取声音信息的方式为录音笔与录音棚相结合。
2.实践中提高获取图像的质量
学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图片:手机拍摄与网络搜索。
拍摄照片时,结合实例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角度和距离、拍摄主题稍微偏离中心点等,学生也通过不断实践摸索,拍摄出适合微广播使用的照片。
网络搜索图片时,以“保证制作推送到微信公众号的作品风格统一”这一标准,引导学生贴合主题选择图片,图片类型尽量统一。
(二)熟练使用专业软件,处理加工信息
1.循序渐进学习音频剪辑技术
音频剪辑选用Adobe Audition ,它支持多条音轨、多种音频格式、多种音频特效,可以对音频文件进行降噪、剪切、合并、淡化等多种处理。
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学习兴趣,将学生学习处理音频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处理阶段和进阶美化阶段。
基础处理阶段:学生只需将音频做简单降噪,剪除录音时表述错误或者重复的部分,合成保存。基础处理阶段对学生要求较低,适合初学者熟悉软件。
进阶美化阶段:学生不仅需要完成基础处理,还需要根据审美与语言习惯,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剪辑录音中声音停顿的长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以生为本选择图片处理软件
由于微广播对图片的要求不太高,我们选用操作比较简单且学生比较了解的美图秀秀来处理图片。
(三)设计制作精美排版,整合推送信息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素材少,编辑效果单一,使用者一般都会选择借助其他编辑器,完成排版后再放入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微信编辑器种类很多,如秀米,V5,i排版,135编辑器等。微广播选用135编辑器。
排版对编辑者的审美要求较高。教师一般通过分析对比多个优秀排版,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套规定模板,既让学生在排版制作时有据可依,不至于盲目拼凑,又能根据学生的个人审美增加设计感,体现个性特色。
三、“微”广播促使师生探寻问题解决
为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实践创新素养,我们不断深入挖掘微广播,通过成立微广播工作室、微广播教研组、开设微广播拓展型课程群等方法,在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为学生架设解决问题的渠道;引导学生组建团队,学会团队协作,借助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1.学校层面:架设学习平台
①成立微广播工作室,教授学生技术操作
校微广播推出之初,教师从学生处取得素材,全权负责制作并推送,学生是客老师才是主人。发现这一问题,我们立即做出调整,成立了微广播工作室,分设采访部、编辑部、摄影部、音频编辑部和微信平台编辑部,面向全校招募成员。
学生经过自主报名——班主任推荐——部门导师面试等流程,通过方可成为工作室正式成员。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剪辑音频、编辑平台小能手。
②开设微广播课程群,学生全面参与微广播
在学生参与到后期制作中后,我们又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全面参与到微广播中来呢?于是微广播课程群诞生了。
在学校课程体系框架中,微广播拓展型课程群主要由“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新闻编导”、“摄影与后期制作”、“排版编辑应用”、“数字音频剪辑”五方面内容整合而成,系统全面地培养各部门的学生力量。拓展课的开展也激发了教师深入研究教学的意识,提高了教师课程研发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实现良性循环。
2.教师层面:针对性的分工指导
开设微广播工作室的同时,我们组建了微广播综合教研组。微广播教研组不同于常规学科教研组,教研活动以实践活动为主,通过每周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锻炼胆量,在实践中学习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学生层面:组建团队分工合作
新增的“你知道吗?”栏目是一个完全属于学生的栏目,它效仿项目式学习,由学生提出想了解的知识,组建团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为微广播。
团队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孩子们慢慢地了解到该怎样与他人合作,在实践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在与他人合作中养成了责任心和倾听的习惯。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不断改进,依照新课改的精神,做好学生的伴游,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经验、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兆君主编·《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