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想象,快乐绘画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1期   作者:赵琴
[导读] 幼儿在情绪兴奋、愉快时,其想象力和创作力就能处于最佳状态
        摘要:幼儿在情绪兴奋、愉快时,其想象力和创作力就能处于最佳状态。幼儿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方式亲身体验,萌发兴趣,从而表现美和创作美,自由和回顾作品,快乐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关键词:兴趣;大胆;想象力;创造力
        《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让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从而使幼儿体验到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方式感受美、表现美和创作美的自由和快乐。但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孩子拿着画笔不知如何下笔;有的孩子拿着画纸说:“老师,我画错了。”也有的孩子干脆说:“老师,我不会画。”即使画好了,我们仔细分析孩子的作品,也常常会发现作品中缺乏孩子自己的东西,更多出现的是雷同作品。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这与许多教师在传统绘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有很大关系,比如,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主要以幼儿学习绘画的技能技巧为主,教师侧重的是技法的传授,幼儿只是机械地临摹;评价美术作品,教师也是以画得像不像、好不好为标准,对于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根本没有特别的关注……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无形中被扼杀,孩子根本无法从绘画活动中体会到绘画的乐趣。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引导孩子摆脱这种千篇一律,呈现与众不同,从而放飞想象的翅膀,快乐地进行绘画呢?
        一、萌发兴趣,感受“想象”氛围
        陈鹤琴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才会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如果孩子对老师安排的内容、绘画的方式不感兴趣的话,活动就无法引起孩子们的共鸣。相反,如果活动能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活动氛围轻松自由,孩子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并享受绘画带来的乐趣。
        兴趣是打开孩子智慧大门的钥匙,作为教师,必须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绘画内容和绘画方式,只有把握孩子绘画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发挥想象,从而进行绘画创作。因此,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萌发孩子的兴趣,营造想象的氛围,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活动,这是孩子放飞想象、快乐绘画的前提和基础。
        二、亲身体验,放飞“想象”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孩子的想象力远比成人要丰富得多,成人看多了各种绘画成品,脑海中已形成一种绘画定势,而孩子的想象和创造真的是海阔天空,他们无拘无束驰骋在广袤的天空,发挥着他们纯洁、童真的梦想和追求。那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绘画的空中自由翱翔呢?
        (一)在活动中萌发想象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幼儿在情绪兴奋、愉快时,其想象力和创作力就能处于最佳状态。例如:在绘画活动《点线之舞》中,我一边在纸上画了一个点点,一边问这是谁?当孩子们觉得它是一个点点的时候,我说“我觉得它是一块饼干。”这时,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兴趣也一下子就来了,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像盘子,还有的说像大饼……在“点点”之后,我又在纸上随意画了一条弯曲的线,有了刚才的铺垫,孩子们便都积极思考,大胆地说出了它像什么,有的说像小蛇,有的说像小河,还有的说像大海里的波浪……当我用神秘的口吻告诉他们,今天“线线”要来跟“点点”来做个朋友、拉个手,再跳个舞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可高了,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拿着画笔开心地在纸上画出了夸张的、与众不同的物象。


        (二)在自然中涌出想象源泉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能为幼儿开启想象的大门。因此,教师要做幼儿想象力的支持者,多带孩子走出活动室,孩子们在看看花草、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中,兴趣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在《美丽月见花》中,老师带孩子们到幼儿园花卉区写生,引导并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美丽月见花画下来。这时,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各种不同姿态的美丽月见花,画面上还出现了小蝴蝶、小蜜蜂,小蜗牛、小蚯蚓……孩子们的观察能力真的令人惊叹。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并同时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三)在感受中提升想象能力
        眼睛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果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孩子的嗅觉得到了刺激,然后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也可以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放上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孩子摸一摸,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引导他们进行大胆的描绘。活动中,我们还可以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现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这些尝试将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和探索欲望,从而提升他们的想象能力。
        (四)在欣赏中长出想象美果
        卢梭说过,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那是拔苗助长的恶果。在美术领域中,每一个儿童都先天具有艺术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每个幼儿的绘画作品都是充满个性化的,教师应有目的地、及时地肯定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并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除了欣赏同伴的作品,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常用形式,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展示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有机会的话,教师和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一些美术展,让幼儿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三、回顾作品,评价“想象”成果
        1.注重绘画后的自由交流
        孩子喜欢绘画活动,他们便会开心投入地进行绘画创作,同样,他们在创作完成后,兴趣依然盎然,并热衷于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如果这时候教师嘎然而止,对孩子下一次的绘画创作是一次无形的制约。因此,绘画后,教师不妨给孩子5—10钟的时间,允许他们自由讲述,这种效果绝不亚于绘画创作的重复引导。
        2.看到每一幅作品的闪光点
        在评析幼儿作品时,教师不能只看孩子们画得像不像,而是要从幼儿想象的特点出发,去表扬、鼓励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只要幼儿敢想敢画,那他们画出来的就是好作品。如果每一次绘画创作后,教师都能看到孩子们色彩的体现、线条的把握、想象的奇特、创作的快乐,那么孩子便会增加绘画的信心,自觉调整好参与的热情,从而爱上想象,爱上绘画。因此,对待孩子的绘画,我们不是当评论家,而是要成为他们的支持者。不要想到他们是否能成为画家,而要着重发展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作为教师,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要约束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而是要让他们能够在绘画过程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表现新的形象。我们要力求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绘画天地,在孩子们绘画中做到多理解、多赞赏、多引导,帮助孩子们不受技法拘泥,不求横平竖直、色彩规矩和画面干净。我们要努力呵护孩子的想象力,让个性创造成为幼儿绘画的灵魂,从而体验创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仰颐著.《培养有创造力的孩子》[M].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04)
[2]刘晓颖.《发现儿童的力量》[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