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主要特点及其合理利用 赵志强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0年7期   作者:赵志强
[导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土地资源。本文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出发,研究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对策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保障措施。
                                                                         赵志强
                                       (黑龙江省第五地质勘查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土地资源。本文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出发,研究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对策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利用
        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即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我国的土地资源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1.面积辽阔、类型丰富
        我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三大国,属于巨型国家。南北跨49个纬度,东西跨62个经度,覆盖热带和温带。由于我国国土面积极大和覆盖不同的地理区域,造就了我国类型丰富的土地资源。
        按地形来划分,我国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我国土地资源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和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
        2.山地多、平地少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山地以及丘陵面积大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地约占三分之一。平地较为适宜农业生产。而山地和丘陵地形崎岖,高度差大,坡度大,一般不适宜农业生产。但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山地是我国平原区的重要水资源源头地区,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3.农业用地总量多,人均量少
        我国耕地面积约在18亿亩到19亿亩之间,18亿亩是我国的耕地面积红线。以18亿亩估算,我国耕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八分之一,总量较为可观,在全世界也高居第四位。然而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仅约为1.3亩/人,在全球195个国家当中仅排在118位。
        4.分布不均衡
        整体考虑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我国土地大致可分为三大区域,即东南部季风区、西北部内陆区和西部青藏高原区。三个区域之间的土地资源差异极大,分布极为不平衡。
        东南部季风区降水量大,地形地貌相对平整,全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集中于此,农业人口和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绝大比重,是我国农业的主产区。
        西北内陆区光照足但降水量少,常年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沙漠和盐碱地比重大,土地生产力低,土地用于放牧的情况相对较多。
        青藏高原区海拔高,绝大部分地区超过3000米,日照多却热量少,高海拔导致气温低,土地难以利用。


        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土地资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利用,然而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加以解决。
        1.一些地区存在土地资源退化的趋势。过度垦殖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过度依靠增加耕地面积来实现粮食增产的不合理做法,毁林开垦、毁林造田等不合理不科学的垦殖现象仍时有发生。种植业忽视土地养护、畜牧业忽视草地再生、林业滥砍滥伐、水产业竭泽而渔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一方面消耗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保护环境。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耕地地力退化等现象在一些地区较为严重。水土资源受到工矿企业污染等也加剧了土地资源的退化。
        2.土地利用率仍有提升空间。与一些地区存在的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掠夺式开发共存的,是另一些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不足。很多宜耕、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和可以开发的滩涂、草原、水面等仍处于撂荒状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南方一些省份还出现了土地包而不种、任其荒芜的情况。
        3.土地生产力仍有待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2014年粮食单产为390.88公斤/亩,而美国为509.2公斤/亩,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我国耕地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中产、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红壤低产地的开发任务仍很艰巨。同样,草原利用率等其他土地资源生产力衡量指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建议
        1.可持续利用土地。要改变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式开发利用为科学可持续开发利用。农业上注意控制不宜用于耕种的土地使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轮耕轮休,注意保护地力。林业上杜绝滥砍滥伐,合理开发利用林上经济、林下经济,妥善制定林地绿化规划,加强森林保护。畜牧业上注意保护草原,要注意牲畜养殖和草原保护的平衡,提高饲养水平。对于已经遭到破坏式开发的土地要立即停止破坏,科学制定规划,及时休养,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
        2.因地施策、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对于可以开垦的荒地资源,做好水土保持规划,确保自然生态平衡,不破坏自然资源环境的前提下,可以有计划、分步骤科学开垦。
         对于海涂、滩涂资源,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处理好水产养殖与滩地围垦之间的关系,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对于山地荒地资源,合理开发林业资源,种植木本经济作物,提高森林覆盖率,创造经济效益。对于草原资源,重点聚焦水土资源,开发建设饲草种植基地,服务畜牧业,提高牲畜饲养水平
        3.调整产业布局,扬长避短,发挥土地优势。如何规划土地的生产布局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必须结合土地的类型、功能、面积,以及当地气候、人口、社会现状等诸多自然与社会的因素加以综合考虑。总体来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还是以农业为主,但各地也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产业布局。例如,南方山地应当在农林结合的基础上,向林业产业有所倾斜;北方农牧区在主抓农业的同时,适宜的地区也可以以牧为主或者农牧结合等。
        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保障措施
        1.加大土地管理的宣传力度。加大土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宣传力度,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在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注意利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信息时代特有的宣传手段,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及党员领导干部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认识程度。宣传普及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政策等,使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2.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同样,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也能够有力地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法律法规也要不断完善、不断更新,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局面。要对土地《土地管理法》及其他有关法律的条款进行不断规范,消除法律漏洞,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不断完善土地管理体系。在土地管理的工作中,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要时刻适应新形势,根据新任务不断对土地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完善。深化对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提高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视程度。当今社会,随着时代发展,新问题不断出现,土地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土地管理体系必须要紧密结合实际,不断自我更新,才能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吴郁玲;基于土地市场发育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任平;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绩效评价与机制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