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铁路基与桥梁之间存在着刚度差异,必须引入过渡段实现轨道质量保证。基于此,本文以某高铁轨道项目中的路堤与桥梁过渡段施工为例,对该过渡段施工的准备工作进行简单说明。同时,从路堤与桥梁过渡段处理、施工基本措施、工艺优化、雨季施工四方面入手,阐述了高铁路基与桥梁过渡阶段的施工工艺要点。
关键词:高铁路基;桥梁;过渡阶段;施工工艺
引言:对于高速铁路而言,其路基与桥梁之间存在着刚度方面的较大差异,因此在高铁路基与桥梁过渡区域有着较大的变化。在实际的施工中,若是未对高铁路基与桥梁之间的过渡展开有效处理,则会导致轨道工程质量整体下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在高铁路基与桥梁之间引入一段过渡段极为必要,促使两者之间的刚度逐渐变化,保证列车平稳安全通过。
一、项目概述
某高铁轨道项目的正线路基长度为12146米,其中包含2690米过渡段,引入的形式包括:路堤与桥梁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路堤与路堑过渡段、隧道与路堑过渡段、半挖半填过渡段等。本文主要对路堤与桥梁过渡段的施工展开重点探究。在路堤与桥梁过渡段中,基床地层以及基床地层以下路堤选用的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料填筑,基床表面选用了级配碎石掺5%水泥填料填筑。相应区域在结构物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及基坑回填验收合格后实施正式施工。
二、高铁路基与桥梁过渡阶段施工的准备工作分析
第一,人员准备。为了保证高铁路基与桥梁过渡阶段施工的高质量、安全性展开,必须要结合工程量、施工工艺等完成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配置。其中,出于对施工质量的考量,在本工程中安排的主要管理人员包括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副经理、工程部部长、安质部部长、物资部部长、测量队长、试验室主任、现场技术员。针对所有人员,均保证持证上岗。
第二,设备准备。根据施工质量、工期等的要求,完成施工设备的提前配置。在本工程中,引入的施工机械设备包括:挖掘机,型号为CASE240;振动压路机,型号为XS261;装载机,型号为ZL50;自卸汽车,型号为东风;冲击夯;洒水车,型号为东风-135。
第三,材料准备。结合施工工艺完成原材料种类与需求量的确定,在材料入场前展开清点与质检,严禁质检不达标材料入场[1]。
三、高铁路基与桥梁过渡阶段的施工工艺要点探究
(一)路堤与桥梁过渡段处理
1.优质填料构筑
相比于其他过渡段处理工艺来说,优质填料构筑法的施工简单程度更高,可以更好提升构筑物的稳定程度,促使过渡段刚度发生逐步性变化。实践中,若是台背的空间相对较小时,难以展开压实操作,而如果使用体积较大的填料还极容易导致地基沉降。基于这样的情况,必须要选用质量较轻的材料,包括火山灰、人工气泡混凝土、粉煤灰等等。在本工程中,选用的路桥过渡段填料为掺入水泥的级配碎石,更好的降低了台背重量以及沉降量,有着更优的处理效果。
2.轨道刚度的增加
针对轨道较软一侧,需要进行刚度提升。当期,常用于增加轨道刚度的方法包括调整轨枕之间的间距以及长度、加厚道床、增大轨排刚度等[2]。在本工程中,选用的方法为增大轨排刚度,即有:引入4根加设与轨枕上的钢轨,在运行轨道间以及运行轨道外侧分别设置两根钢轨。依托加设的4根钢轨与2跟运行轨道构成轨排,可以达到提升较软侧轨道刚度、缩短路桥过渡区域两侧轨道刚度差异的效果。
3.轨道刚度的减小
针对轨道较硬一侧,需要进行刚度减小。在本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方法为在轨道下方设置碴底橡胶垫层,促使轨道两侧的刚度实现相互协调。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还能够达到避免存在碴轨道中的道碴发生磨损破坏。一般来说,碴底橡胶垫层的厚度需要稳定在25厘米。
(二)施工基本措施
在本工程中,过渡段沿线路纵向为倒梯形,使用级配碎石掺水泥填料进行分层填筑的方式,底宽为5米,纵向坡宽度结合现实地形完成计算,确保高铁路桥过渡段的长度不低于20米;等待相应区域混凝土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基坑回填以及防水层施工验收合格后展开实际的填筑操作,并提前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完成防水、排水设施的设置,且要在桥台侧面画出填筑分层线;同时进行过渡段与相应路堤的施工,依托大致相同的高度实施过渡段与连接路堤年压面的填筑;将分层压实厚度稳定在35厘米,松铺厚度控制在20厘米;针对台后2米范围外的区域,使用大型压路机完成碾压操作;针对过渡段桥台台尾后2米范围内的区域,使用冲击夯完成夯实操作;使用C15素混凝土进行台后基坑的一次性连续浇筑回填,保证浇筑后的地面高程与原有高程保持一致;同时展开路基过渡段外包土与过渡段的施工,为了避免后期绿色植被难以成活的问题发生,不得使用级配碎石掺水泥制土作为相应填筑料;出于对施工质量的考量,要在2小时内完成所有掺入水泥的级配碎石填料的使用。
(三)工艺优化
1.基底处理
严格依照设计图纸中的要求与内容展开的高铁路桥过渡段的基坑开挖操作,并对该区域的土质、承载力展开检测,保证承载力达到现实要求。结合检测结果,判断现场是否需要落实地基底处理操作,以及使用何种基地处理方法[3]。当前,常用的基底处理方法包括优质填料构筑、土质改性、加筋土法、钢筋混凝土搭板等等,在本次过渡段施工中,出于对施工质量的考量,选用了优质填料构筑法,促使在过渡段较一侧的基床刚度增加,降低路基沉降。
2.分层填筑
在本工程施工中使用了分层填筑的形式,每层厚度控制在35厘米。在进行松铺厚度的确定中,主要引入了基于压实机的试验,明确本工程施工中最合适的松铺厚度为20厘米。在展开实际的铺设前,对材料的颗粒均匀性、是否包含颗粒状等杂质进行检查;依托人工与机械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铺设,并在铺设过程中进行人工补料与翻拌。需要注意的是,若是在填筑中发现材料的含水量下降、不足时,需要落实人工加水处理;若是在填筑中发现材料的含水量较大,则需要利用机械进行材料翻松晾晒。
3.机械填平
在完成填料的摊铺后,必须展开含水量测试。此时,若发现实测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之间的差距在2%以内时,需要引入粗平操作。在粗平结束后,要利用相关机械设备进行精平,最大程度保证高铁铁路的路桥过渡段平整程度。要注意的是,在展开刮平操作时,其顺序应设定为由中间至两侧。
(四)雨季施工
本次施工正值夏季多雨季节,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与质量,需要重点落实雨季施工要点,具体如下:
提前收集、整理施工现场的气候信息,引入降雨防护措施与设备,并在雨后及时展开施工恢复,降低降雨对施工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前完成临时排水设施的建设,避免施工现场积水,在降雨后及时排除顶面积水,并定期维护机的边坡与急流槽;保证施工材料准备的充足性,确保多雨季节施工的连续性;对路基填料展开随挖随填、随填随压操作,且每层表面做成2%-4%的横坡;在路床整修阶段,在土路肩区域完成急流槽的修筑,在路基两侧加设拦水埂,以此引导雨水及时从急流槽内排出;若路基遭受雨水浇淋,必须要在施工前展开重新碾压以及压实度检测;为了保证雨季的施工进度,可以使用覆盖法展开施工,结合便道的维护,确保雨季运料的通畅性与及时性。
总结:综上所述,在完成人员、机械设备、材料等方面的施工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优质填料构筑、增大轨排刚度、加设碴底橡胶垫层、分层填筑、机械填平等操作,结合雨季施工要点的明确与落实,提升了高速铁路路基与桥梁过渡段的施工质量,保证过渡段如期保质完工。
参考文献:
[1]郭小龙.高速铁路路基与桥梁过渡段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0(05):119-120.
[2]刘卓然.高铁路基与桥梁过渡段病害机理及处理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2):21.
[3]王瑞钰.高铁路基与桥梁过渡阶段施工工艺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8,45(1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