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市政建设项目已采用了多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但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我国市政建设项目面临着许多困难,如安全事故频发,使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害。从各个角度来看,建设单位都应加强市政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施工技术管理,提高整体质量以及建筑各方面的性能,以此确保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市政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1市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主要问题分析
1.1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受传统企业管理制度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专业管理人员较少,且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会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和进步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由于企业对施工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相关建筑施工设备不能及时的与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地配合,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情况,而且对后续建筑工作产生了巨大阻碍。
1.2 工程技术人员水平不足
工程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涉及的建设单位、设备材料、管理对象众多,其技术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对于工程建设管理具有直接地影响,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工程设计图纸一般较为抽象,多为图表数字等。如果技术人员对于设计图纸不能进行充分地了解,会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施工进度。只有技术人员去对设计图纸有充分地了解,才能更好地开展工程建设。②工程技术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不足。工程技术人员的施工水平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如果对于先进施工技术,工程人员技术人员不能良好的应用,会使施工质量严重降低,延长施工时间。③工程技术人员的态度不端正。如果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未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细心程度,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发生众多施工问题,造成工程建设质量出现问题,严重时造成人员,物品和经济的损失。
1.3 施工材料以及机器设备管理不到位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的质量直接关乎工程建设的质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用到水泥、砖块、钢筋等,如果这些材料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会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严重降低,使建筑各部位承受能力较差,给工作人员和居民带来严重的生命威胁。施工机器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影响施工时长,如果机器设备较为落后,将会对施工进度造成阻碍,降低工作人员施工效率。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对施工过程进行简化,减少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缩短施工工期,为建筑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 市政建筑工程主要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措施
2.1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建筑工程的良好发展,除了在建设技术方面加以革新发展外,还需要把建筑技术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进而更高效地提升建设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就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建设发展现状而言,建设的流程中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整合还不够完美。若想改变这一状况,相关的施工人员需要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加以强化,使技术员升级为建筑工程建设环节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2.2混凝土建造技术
建设工程建造的传统技术之一就是混凝土建造技术。这种技术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混凝土施工技术包含预制方法和现浇方法,二者的最大差异就是混凝土的浇筑地点有所差异。就预制法来说,无须在建造现场即刻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因而具有成本低、性能强等优点,深受建造企业的喜欢。
就现浇法来说,虽然其需在建造现场就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但其历史悠久,并且在建筑建造环节的运用率较高。
2.3桩基础建造技术
桩基础建造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流程中运用范围较广的传统技术。依据不同设计,桩基础建造技术分为两类:正常建造的极限状态、承受能力的极限状态。建筑施工中运用的基桩依照承受形状可分为两大类:摩擦型桩、端承型桩。摩擦型桩被划分为摩擦桩、端承摩擦桩两种;端承型桩也可以被分为端承桩、摩擦端承桩两种。两个摩擦型桩桩顶纵向的承受能力一般都是由桩侧的阻力所提供,端桩的阻力基本能够加以忽视。两个端承型桩桩顶纵向承载的能力则由端桩的阻力所提供,桩侧的阻力基本上也可以被忽视。如果依据成桩的方式分类,就可以分为非挤土桩、部分挤土桩、挤土桩三种不同种类,基桩的材料也有一定不同,能够分成钢桩、混凝土桩、木桩。之外,地基基础如果存在差异,则也应该结合实际的施工情况,来明确与之对应的施工材料和方案。因此,建筑建设桩基础的施工环节第一步要做的即是挑选、确定桩型。
2.4钢筋混凝土建造技术
就当前情况而言,建筑工程在建设环节都要使用许多的钢筋混凝土,从而保证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混凝土建设包括混凝土的制作、浇筑、捣实和养护等一系列步骤,每一道流程都有着密切联系。如果其中的一道流程出现一定失误,则可能会导致最终制成的混凝土建筑质量低劣。因此,应保证混凝土施工建筑达到合格的大小和形态,并且在硬度、强度、密实性、整体性、耐用性等性能方面较为突出。近几年来,混凝土的外加剂迅猛推进,外加剂的使用会干扰到混凝土的建造工艺和整体功能。
2.5建立目标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性,可以建立相应的目标管理模式体系。有效的目标管理模式主要针对三个管理对象。①对于员工的管理。施工企业内部要根据实际需求组织相应的管理人员设计水平培训,在提升员工的管理和工作素养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施工工作分配,将具体施工责任具体落实,提高整体施工流程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同时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避免偷工减料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出现。②制度体系管理方面,施工单位首先要明确工程施工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严格履行国家相关施工标准,并且加强监督管理的落实。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记录分析和总结,逐渐形成较为完整且系统性的管理制度。③针对各施工环节的管理,首先建筑单位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设计目标,将建筑环节进行详细的划分。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使每位工作人员的自身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6施工勘察测量技术的应用
施工勘察测量的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整体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管理效果。如果建设单位未在建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工程测量,会使得最终建设效果与预期设计图纸不匹配。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更加专业化的勘察和测量技术,帮助建筑单位提高工程建筑建设测量的准确性,保证设计方案的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3总结
总而言之,时代的发展推动了科技革新。在市政建筑工程领域内,不断出现新的方法和技术,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过去市政建筑工程建设中的缺点,并且与新时代市政工程建筑的需求更加吻合。
参考文献:
[1]冯改果. 市政建筑工程质量及施工技术管理路径探索[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 No.531(02):45-46.
[2]朱瑞明. 市政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路径探究[J]. 建材与装饰, 2018, 000(008):129-130.
[3]陈昊. 市政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路径探究[J]. 区域治理, 2019, 000(003):23.
[4]姚丽. 市政建筑工程质量及施工技术管理路径探索[J]. 商品与质量, 2019, 000(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