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投资项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民生项目,有利于大众便捷消费或者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而开展的项目,由于项目审计程序的性质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杜绝审计项目风险,对审计项目风险及其管理一直是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本文在梳理审计项目风险及其管理现状的同时,对当前审计业务中审计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提高风险管理不仅能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还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审计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够在不断加强审计力度、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预防、识别和控制审计项目的风险。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管理
引言
工程审计工作属于一种特殊的监督机制,在审计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审计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做好应对,以保证审计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提出,公共建设工程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对公共建设工程项目开展审计在节支增效,规范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也最能显现政府审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但同时,公共建设工程审计所涉金额大、专业性强、影响范围广、审计周期长等特点,又使其成为审计风险高发的项目,这给政府审计工作既带来了新要求,又增加了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难度。
一、审计项目风险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审计项目风险的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从事审计工作的一線人员的业务知识不够丰富和职业能力不高。政府审计是一种业务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对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缺乏,会导致审计工作无法深入的展开,无法扩展更广的覆盖面,导致审计结论的不恰当,从而形成审计项目风险。
(2)审计方法存在的缺陷
现代审计主要采取的就是抽样的方法,抽样选取的样本是否能代表整体,没有抽取的样本中是否存在重大风险,所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是否适用于本项目,会对审计质量起到很大的影响。
(3)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审计项目风险的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高度的责任心会直接影响审计结论的合理性。在审计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高度的职业审慎性将会使审计项目的风险降低很多。缺乏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审计人员,往往可能擅自缩小审计范围、省略必要的审计步骤,结果导致审计结论不合理甚至于出现错误,增加了审计项目风险。
2.客观原因
(1)宽泛的审计范围和复杂的审计对象
政府部门不断的进行改革,使得审计范围越来宽泛。政府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变为财务、工程、信息系统审计等交叉审计。面对的人员,也从原来的政府部门和国企转变成了整个社会中有财政资金的领域。宽泛的审计范围和复杂的审计对象,给政府审计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更大的风险。
(2)审计报告的结论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提高
政府审计是国家经济监督的一种,它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逐年增加。审计的结论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为纪检监察提供了线索。而审计报告的公示,成为人们了解政府部门的一个窗口。因此,社会各界对政府审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审计的期待越来越高[2]。而这种期待无疑加大了审计部门的责任以及审计项目的风险。
二、工程审计项目风险的识别和调查方法
1.审计项目风险的识别
审计项目风险的识别主要是指审计人员运用风险管理的各种方法,对审计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的过程。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阶段。
成功的识别出未知风险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而对于审计项目来说,只有正确的识别出潜在的风险点,才能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因此,审计项目的风险识别是审计项目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法是审计实务中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应用及其广泛。主要手段是审计人员直接深入被审计单位,与相关人员进行座谈,查看工作现场,观察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直观的收集审计证据,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1.2财务账簿和工程资料分析法
财务账簿分析法是根据财务和工程资料进行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审查财务账簿、凭证、报表以及工程资料,进行风险的识别。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对相关财务资料和工程资料的检查进行项目的风险识别,使用方便,也易于发现风险点。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很大缺点就是依赖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原始资料。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取决于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同时,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
三、审计风险管理强化途径
1.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良好且富有秩序的经济环境,能够为审计行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而想要营造出良好的审计环境,要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对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健全,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构建起更加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审计机构应该加强与监督管理部门的联系,共同创建有助于审计行业发展的环境和秩序。
2.提升外部审计公平性
组织机构应该高度关注外部审计风险管理,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外部审计工作时,应该转变委托模式,进一步提升外部审计的公平性,将组织机构的经营状况完整全面的反映出来。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同一家企业的审计业务应该设置一定年限,这样能够避免注册会计师与企业之间形成过于密切的关系。结合之前爆发出财务风险的数家上市公司分析,多数都是长期雇佣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事务所出具没有保留意见的报告,这样很容易引发审计风险。近年来,财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连续承担同一家国企审计业务的时间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其不能超过5年,这个规定可以推广到所有的企业和单位。
3.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审计工作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工作,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和服务的效率[4]。不仅如此,审计人员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职业警觉性,在工作中尽可能避免出现违法违规现象,而实践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制定出科学合理且具备良好可行性的审计计划,对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制定出应对审计风险的有效策略,提出客观的审计意见,出具合理的审计报告。另外,从保证审计工作效果的角度,单位财务人员也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及业务能力,及时对税收法律法规知识进行更新,时刻关注国家政相关政策的变化,切实做好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积极配合审计人员做好外部审计监督,同时健全内部控制,以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人员来保证审计工作的效果。
4.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提出审计机构需要依法做好审计工作,在现有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从业人员的自律管理,建立起完善的从业人员诚信公开体系,对现有监管体系的缺陷进行弥补。对于外部审计,则应该对监管主体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做好协调配合工作,提升监管质量。同时,应该修订处罚条例,加大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及从业人员审计环节未履职现象以及财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处罚标准,加大违规成本,以此来实现对于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与管理。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正确的分析审计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积极识别风险,才能把握好审计质量,保证审计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
参考文献:
[1]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管劲松,张庆,肖典鳌.审计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3]王桂香.探究企业审计风险及规避方法[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2):32.
[4]李廷勇.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的研究[J].纳税,2020,14(0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