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设计中的隐患及解决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4月第12期   作者:杨志友
[导读] 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区域环境复杂,受环境、人为、自然等因素影响的同时,需要承载相应的外部载荷,若不能有效处理,必然会造成道路桥梁工程使用寿命的缩短,甚至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问题。
        摘要: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区域环境复杂,受环境、人为、自然等因素影响的同时,需要承载相应的外部载荷,若不能有效处理,必然会造成道路桥梁工程使用寿命的缩短,甚至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问题。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工作会对工程耐久性、安全性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设计阶段要充分了解道路桥梁设计隐患,强化设计质量,消除隐患问题,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促进我国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水平提升。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设计;隐患;解决措施
        目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道路桥梁建设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道路桥梁建设工程来说,其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与人们的出行安全也有直接的联系。所以,道路桥梁的设计水平非常重要,只有不断地提高道路桥梁设计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才能够进一步提高道路桥梁建设的质量,而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进行道路桥梁设计前,做好实地勘察工作,结合实际情况,针对道路桥梁工程进行科学、严谨的设计,避免设计环节发生问题,确保道路桥梁建设工程的质量。
        1道路桥梁设计要点
        1.1充分重视桥梁线性安全
        若要杜绝道路桥梁运行期间的安全事故,在项目设计期间就应认识到桥梁线性安全的重要性。但在传统项目设计过程中,为缩减工期、简化项目流程,未对桥梁长度予以把控,继而呈现出直线性布线,增加了安全风险。例如,在农村偏远区域多为短距离、直线急弯桥梁,这会为居民出行埋下安全隐患。
        1.2准确认识道路桥梁曲线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使国内道路桥梁项目数量、规模逐渐扩大。为更好地把控项目整体的安全性、稳定性,应对道路桥梁曲线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就某种程度而言,道路桥梁安全性和平曲线半径密切相关,若设计时速在每小时100km,平曲线半径在2km,会显著提高安全风险。即在道路桥梁设计过程中,可将曲线半径定义为安全下限,再联合设计时速等参数的比例,调整最佳取值范围。
        1.3注意道路桥梁直线设计长度
        在道路桥梁直线距离设计期间,以不超过车辆以设计速度行驶70s的距离为准。但在长距离的道路桥梁中,随着车速的提高,若处于长期行车状态,必将增加驾驶员疲劳感,提高安全事故发生率。由此可见,驾驶员生命安全和道路桥梁直线设计长度密切相关。就交通安全的层面来讲,应以工程项目现状为导向,对道路桥梁长度予以科学设定。
        2道路桥梁设计中存在的隐患
        2.1设计思维理念落后
        进入21世纪后,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准提升,道路桥梁工程领域也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因为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对道路桥梁工程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例如在保证实用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升其美观效果。并且还要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但是因为设计人员的思维理念没有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采用的方案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没有考虑到当下道路的现状。在设计的时候,为了缩短这项工序所消耗的时间,设计师们就采用现成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却没有想到一些方案可能并不适用于当下的城市规划,所以难免在实际动工的时候出现问题,阻碍工程的进展,反而会浪费更多的时间。设计理念和方案要与现实情况相联系,不能出现脱节。在设计的时候,一些设计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创新自己的方案,采用的方案还比较落后,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2.2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在道路桥梁建设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以此对道路桥梁建设做出规范。但是很多建设部门在建设过程中不具备完善、健全的竞争制度,导致设计方案无法取得应有的结果。比如,很多管理部门内不具备完善的审核制度与监督制度,从而在选择设计方案时无法进行合理的选择。除此之外,因为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相关部门对一些优秀设计师也不能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设计师无法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更加无法设计出更加优秀的方案。
        2.3设计方案合理性差
        道路桥梁设计的时候,理当秉持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原则。但在现实的工程设计的时候,忽略了方案的合理性,在后续的工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目前道路桥梁铺装层出现裂缝是道路桥梁工程中很容易留存的质量通病。主要造成的原因就是周围环境的温度。

现如今,根据道路桥梁设计的要求,大多数使用的都是半刚性路面结构,它介于刚性和柔性结构之间,如石灰或水泥加固土、石灰多合土、煤渣灰土等,具有较高的刚度,具备较强的荷载扩散能力,所以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大多都是使用这种结构。但是它的缺点就是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度较弱,在遇到周围发生较大的温差,铺层面就会产生裂缝。有的设计师在设计方案中并没有认识到其局限性,铺面层产生了裂缝折后,再加上一些车辆车轮的冲击和荷载的作用,路面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摩擦,并且随着时间变长会越来越大,对人们的外出和安全有很大的不良影响。设计人员的考虑不全面严重降低了工程的耐久度和可信度。
        3道路桥梁设计隐患的解决措施
        3.1创新设计思维理念
        在道路桥梁设计的时候,设计方案是其动工和运行的根本和首要前提,想让新时期道路桥梁设计向更深层次上迈进,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应该积极的更新设计的思维和想法。把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运用其中,使其发挥出巨大的效果。并且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出最优方案。使其安全性和耐久性能够获得保证,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便利快捷。改善道路桥梁工程的根本就是增强其设计。作为此项工程的设计师,要不停的对设计思维加以创新,使其全面完整的进步和优化,可以在设计的时候采用新的技术和工艺,例如VR技术、BIM技术、5D技术等,实现BIM或5D建模。对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能更加直观、精确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通过模拟仿真的方式,预测动工之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从而找出设计中的不足并及时弥补,更加有效果的控制设计成本的投入,合理地缩短工期,提高其质量和效率。
        3.2完善相关制度
        对于道路桥梁建设工程来说,只有不断地完善其相关制度,才能够真正地保障道路桥梁建设的安全性与质量,但是如今道路桥梁设计方面仍然存在制度不够健全方面的问题。所以,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要强化对此类问题的重视程度,结合道路桥梁实际的建设特点,强化对道路桥梁建设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力度,并对其进行全面的监督,及时排除影响道路桥梁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全面地提高道路桥梁建设的质量,保证人们出行的安全性。
        3.3重视结构设计
        在道路桥梁的设计中,必须不断提高对结构设计的重视,确保结构设计符合质量标准与规范要求。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当对设计结构进行精确论证,确保其与力学性能标准相符,将风险隐患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当前,我国道路桥梁设计中主要以大跨度与标准跨径两种结构形式为主流,在设计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具体因素加以针对性选择。通常情况下,如果选用标准跨径的结构形式,那么设计程序相对便捷,且施工工艺流程相对简单,这对于建设企业降低成本投入、增加经济效益具有直观的积极效果,这也使得标准跨径的结构形式应用更为广泛。当然,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我国道路桥梁设计技术体系不断发展,但是耐久性的相关研究仍然有待提升,在长时间应用过程中,受复杂的自然因素、材料本身性能的变化等影响,一些道路桥梁工程的结构功能会出现问题,这也要求我国的设计人员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针对于结构耐久性的设计。
        3.4优化设计方案
        优质的道路桥梁设计方案必然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保持同步,这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紧紧把握市场变化发展的步伐,挖掘道路桥梁设计需求的变化,推动设计方案的推陈出新。在设计伊始,设计人员要打破“闭门造车”的意思,而要对拟建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尤其是要综合考量工程的建设周期、成本、质量标准等要素,力求打造出最优方案,要严格避免出现将方案生搬硬套的情况。在道路桥梁初期设计方案完成之后,审核机构要履行好把关职能,通过对设计方案的精确检验与细致考量,及时发现并调整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追求最优方案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有勇于求新、科学论证的知识,即敢于打破固有思维,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创新,同时又不能脱离科学规范,而要通过细致验证得出可靠结果,将设计隐患的生存空间压缩到最小。
        4结语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交通行业的推动作用巨大,道路桥梁工程作为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数量逐年攀升。而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工作关系到交通安全及设施寿命,必须充分重视道路桥梁工程设计工作质量,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设计隐患问题,确保道路桥梁工程结构的安全、稳定,减少道路桥梁工程隐患问题,提升道路桥梁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运营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年红,王志鹏.道路桥梁设计隐患成因及改进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14(11):209-210.
        [2]廖立凯.道路设计存在的隐患问题及完善措施[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9):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